明十三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寝
- 日期:2009-10-18 07:5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部,天寿山南麓,距北京德胜门约 45 公里。因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寝设此,故名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碧水潺流,气势宏伟,景色苍秀。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寝,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帝王墓葬群。十三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至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为止,前后用了235年。依建陵先后,分别以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陵。其后200年间曾定为“禁地”,如今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陵区范围原建有围墙,后来废除,现遗址尚存。陵区南端有蟒山、虎峪二山对峙,状如山门。陵区附近有老君堂口、东山口、中山口、西山口、贤庄口、厌岭口、 石口、榨子口、雁子口、德胜口等十个关口,均曾设兵驻守。十三陵中,规模以长陵最大,思陵最小。长陵坐落在天寿山,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在昌平镇北3公里处,为十三陵修筑的第一座陵墓。地面建筑以陵区中轴线为主,建有祾思门、祾思殿、内红门、龙凤门、明楼等。大宫门门内北部正中建有碑亭,中央竖“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四周设为四个石华表,沿神路两侧有石柱、石兽、及文臣、武将,造形各异,形体高大,栩栩如生。再北过五孔桥、七孔桥跨六寿山水,可直达长陵或通往各陵区。
整个13座陵,都背山而建,除建筑面积、规模大小不同外,其形制和格局大体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后连一个圆形,陵前依次为陵门、碑亭、祾思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祾恩殿为皇帝祭陵的殿堂。宝顶两的墓塚为埋葬皇帝、皇后的寝宫,有的一帝一后、有的一帝多后。明楼建在宝顶上,中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谥号”。各陵附近都设有监、卫、园等设施。监为守陵太监的住所;卫为护陵军士的住所;园为种植瓜果供品的农家聚居之地。后均演变为村落。每陵各居一山,按分布位置,在天寿山的主峰下有长陵(成祖朱棣),长陵东南黑山下有景陵(宣宗朱瞻基);在阳翠岭下有永陵(世宗朱厚熄);在檀子峪下有德陵(熹宗朱由校)。长陵西北的黄石崖下依次有献陵(仁宗朱高炽)、庆陵(光宗朱常洛);在聚宝山下有裕陵(英宗朱祁镇)及茂陵(宪宗朱见深);在道石帽下有泰陵(孝宗朱祐樘);金岭山下有康陵(武宗朱厚照)。长陵西侧的大峪山下有昭陵(穆宗朱载垕)及定陵(神宗朱翊钧);在锦屏山下有思陵(思宗朱由检)。定陵地宫于1956年发掘,地宫面积为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五个石结构殿堂组成。出土金冠、凤冠等大量珍贵文物。1959年辟为定陵博物馆,展出大量地宫出土文物及史料。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有大批中外宾客及旅游者前往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