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研究员斯特劳斯说:“常挨打的孩子不是变得比较笨,而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会较迟缓。”
斯特劳斯和帕斯查尔是该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们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从小常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挨打或几乎不曾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这4分之差可能来自于不打小孩的父母亲花较多的时间讲理、解释。有些父母认为这岂不白费时间?但研究表明,语言上的亲子互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不可忽视的问题——
爸爸说,你再打同学我就打你
林涵从初中开始,欺负同学,逃学罢课,特别是和家里人相处不融洽。到了高中,林涵 都长得比父母还高了,父母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孩子的前途算是毁了。于是,他们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在台州市市立医院心理咨询室里,母亲面露难色,父亲脾气暴躁,儿子冷漠无言。面对无话可谈的一家子,心理医生孙雅娜只好分开劝导。谈及孩子时,林涵的母亲不停掉泪:“林涵小时候可淘气了,现在一句话也不跟我们讲,还打其他孩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在孩子面前霸气十足的父亲此刻却一脸无奈:“我跟他说过,你敢再逃学、打同学,我知道一次,就打一次。以前我还能镇住他,现在他站得比我还高,跑得比我快,打也打不着。”
严父未必出孝子
打骂自己的孩子,在许多父母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更是中国父母打骂孩子之后的心理安慰。林涵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名师都出高徒,所有的严父都出孝子。
“父母打骂孩子,其实是用最无奈的方式维护父母的自尊和威信。”孙雅娜说,父母未经思考,出手便打,出口便骂,这与父母的成长经历和习惯有关。不难推测,林涵的父亲小时候也受过这样的待遇,因此他的习惯和思维中已经默认:我被父母打骂过,我打骂孩子很正常。
打骂会造成报复心理
回想一下,小时候谁没挨过几板子,有的人记忆犹新,有的人早已忘了。
孙雅娜说,人都有选择记忆的功能。父子之间比较融洽,在一顿打骂之后,父亲能及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我打你,并不是不爱你,而是你的表现确实让我很失望,所以我要打你以作惩罚,让你知错。”这样充满爱的“板子”,在孩子的回忆中是种温暖。
反之,如林涵父亲一样,用打骂压住孩子的反抗,这样不分缘由的“板子”让人难以释怀。林涵父子间的那层寒冰,也绝非一日之寒,这一类打骂会给孩子造成阴影:孩子一开始会变得寡言、胆怯怕事,因为他压抑了委屈或是愤怒。如果能释然最好,像林涵,被父亲打骂的压抑没有得到释放,继而他的挫折感增强、自信心不高、思想偏激,直到最后在潜意识里认同甚至模仿父母打骂的行为,去打骂其他孩子。
“心理学上有侵犯理论,指人受到多少挫折,就会侵犯他人多少。所以,这种打骂造成的报复心理是会延续的,是可怕的。”孙雅娜说。
扪心自问:值得打吗
孙雅娜特别提醒爱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首先,认识到打骂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打骂时的冲动,并不是孩子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也不是孩子那相差几分的成绩让你脸面无光,而是你当时的情绪很不好,孩子的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线,瞬间点燃并放大你的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所以,当孩子做错时,先有“一问”:我今天的情绪对吗?然后扪心自问:值得吗?
孩子是父母心头肉,打骂孩子其实是父母对自己的惩罚。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有多少父母在责备孩子之后,又反过来责备自己的呢!此外,一顿打骂,也不能解决问题,何苦来呢!
林涵该怎么办
已经形成了打骂阴影的林涵,他又该怎么办?
孙雅娜开出了方子:“面对爱伤害他人的孩子,首先教会他换位思考,然而引导他考虑打骂后果。一个还略懂是非的孩子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孙雅娜说。
在开导林涵的过程中,她问林涵:“当你欺负他人时,回忆一下你被父亲打骂时的不快和愤怒,你还忍心再打骂别人吗?”林涵的脸色有了明显变化。
“那你再换位思考一下,父母打骂你,你就疏离父母;你打骂他人,他人也会疏离你,还会对你怨恨。你不仅失去了朋友,还无缘无故多了怨恨你的人,你有想过这个后果吗?”这时,林涵有些坐不住了,嗫嚅道:“我不是故意的。”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