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点规范场理论对相变条件的预言
- 日期:2009-08-25 09:2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为探索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首先应从理论上估计核物质由强子态向夸克-等离子体相变发生的条件。先从核物质密度与强子密度之差估算相变所需要的能量。其结果是,当核密度提高到正常态的4倍时,相变即可实施。然而这种方法仅只是一种估算,精确的方法应采用格点规范理论。在强子尺度的小范围内,研究夸克的物质运动规律时,量子色动力学采用了微扰展开的方法,这种微扰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大于强子的尺度上,夸克-胶子的等效相互作用强度并不小,由于交换动量的结果,使夸克-胶子体系产生了各种非微扰量,原来的微扰法不再适用。在强相互作用中,这种非微扰效应表现在多方面。
从粒子的质量看,质子的质量恰好是938MeV,△粒子的质量是1236MeV,π0介子质量是135MeV,为什么它们恰好是上述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由非微扰效应产生的结果。此外,粒子的寿命、衰变现象、零点波函数、磁矩、结构函数甚至真空结构等,也都是夸克-胶子在大距离上的作用效应,也属于非微扰效应产生的结果。这些现象与非微扰效应的关系,是粒子物理学中十分重要而又未被完全开发的领域。197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尔逊(K.G.Welson)提出了格点规范场理论,用以解释非微扰现象。其作法是,先设法在4维时空中取一系列等间隔的格点,连续的时空被一系列离散的格点所代替。他规定,胶子规范场只在格点间的键上起作用,而夸克费窑场则定义在格点上。由上述场量组成的格点作用量具有规范不变性。当格点间的距离趋于零时,格点作用量趋于原有的量子色动力学作用量,格点规范理论趋于连续时空的规范理论,与连续时空的渐近自由相对应。下一步做法是,先在格点体系中计算各个物理量,然后再把格点间距趋于零,就可望得到真正的物理量,特别是那些非微扰量了。
事实上,微观世界中的微扰量与非微扰量本是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当认识水平未达到一定的层次时,先讨论微扰量只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单处理方法。格点规范场理论的建立表明,人的认识水平又向更高层次迈进了一步。此外,由于粒子物理与统计物理的研究对象都是有无穷多自由度的体系,格点微扰理论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然而,格点规范理论的计算是很复杂的,因为每个格点有四个正方向共四个键,在SU(3)规范不变条件下,每个键有 8 个独立变量,每个格点又有正反夸克场,每个夸克场有4个Dirac分量,有三种色,至少有四种味,这样一来,对于每边有16个格点的四维立方体,就有200万个独立变量。由于系统复杂,目前尚不能使用解析方法求解。但是由于理论的规范不变性,使讨论对象具有群积分的性质,可以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
1981年,帕瑞西等人利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的大型计算机,使用抽样计数方法,即蒙特卡罗数值计算法,计算了这些群积分,不仅首次得到了π介子、质子、△粒子等强子的质量,而且还得到了π介子衰变常数以及标志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不为零的数值。以后,又有人用同样方法计算出更有意义的结果,例如证实了两个重夸克之间的位势随距离的增加,呈现由库仑位势向线性位势的变化。这一结果证明了夸克之间距离加大时,存在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力,结果使它们“禁闭”起来(渐近自由)。计算结果还显示,温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即高能粒子互撞时,夸克的自由能突然加大。这表明,在高能散射中,它们有可能从“禁闭”中被“解放”出来,相变的临界温度为200MeV、密度为正常核密度的5倍以上,达到这一条件相变即有可能发生,这一结果确实给人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