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劳厄
- 日期:2009-08-09 07:49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1879年10月9日,劳厄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书香世家。1903年,劳厄在伯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人们对伦琴在1895年所发现的X射线还没有认识透彻,人们只知道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包在硬纸盒里的照相底片感光,但X射线究竟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但已猜测到它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人们都希望能从实验上加以证实。劳厄也注意到X射线的研究,并于1911年提出了一种观察X射线的极妙的方法:“如果晶体内部的原子有规律地排列成三维点阵,则X射线通过这些点阵时就会产生衍射,从而可以得到X射线衍射的图案。”这是一个明显的类比,正象哥化布竖鸡蛋的那样,一旦有人点明,一点神秘之处都没有。
按当时的晶体学的研究,组成晶体的原子确实构成了有规律排列的三维点阵,原子间隔约为1Å 左右,这与X 射线波长相近,晶体理所当然会成为X射线发生衍射的天然光栅。1912年,劳厄与他的合作者把X射线打到硫酸铜晶体上,并用一照相底片使它感光,结果果真获得了X射线通过该晶体的衍射斑点——“劳厄相”,为此他还赢得了191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劳厄还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劳厄感到非常痛苦,一方面他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方面他对希特勒的滔天罪行无比愤恨。
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希望他去美国从事原子弹工作(劳厄是第一位研究核裂变的科学家),但他谢绝了。1945年,战争已近尾声,美国总统下令要把劳厄从他的隐居地点接出来。四月十六日,盟军在德国的科布林市与德军发生巷战。当时劳厄正隐居该市,因此盟军奉命不得乱投炸弹,以免误伤劳厄。经过激战后,德军残余仓皇逃窜,一小队盟军士兵出现在一栋不很显眼的石屋前,一位军官走上前去,敲开了石屋的门,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了出来。军官立即毕恭毕敬地把一封信用双手递到老人手中。老人看完信后,露出一丝微笑,随即神情严肃地说:“请代为向爱因斯坦博士表示我的谢意,我反对希特勒,但我不想去美国定居。”军官无奈,只好请求说:“能否请先生在这个薄子上签上您的大名。”老人满足了军官的要求,挥笔写下了“M·V·劳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