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
- 日期:2009-08-02 21:3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或许我们还记得阿基米德洗澡称皇冠的故事:皇帝命令工匠打造一个纯金的皇冠,皇冠造好后,皇帝怀疑工匠偷走了一部分金子,而用其它东西凑足重量。可是如何知道皇冠真假呢?皇帝命令阿基米德想个办法。阿基米德当时可算是绞尽脑汁,可仍不得其法。但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一只盛满水的盆中洗澡时,他身子刚浸入盆中,水就“哗、哗”地溢出来了,一丝灵光在他脑海中跃现。他赶紧跳出浴盆,顾不得穿衣服,即朝皇宫跑去,一路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
后来终于从这次洗澡中悟出了浮力定律。十七世纪,关于光本性的问题存在巨大分歧。当时牛顿直观地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很容易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等问题。可与他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惠更斯却坚持认为,光是一种波,并提出了光的波动学理论:光以波阵面向前推进,波阵面上每一点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子波中心,光波只在这些子波的包络面上表现出来。只要读者想一下水波的情况,就不难理解惠更斯的这段话了。但是由于光波皮长很短,光波的波动特性,如干涉、衍射等很难用当时的实验手段加以检验,再加上牛顿当时的权威,因此,光的汉动理论很难被人们接收。
1669年,丹麦科学家巴索林发现了双解石具有双折射现象,这坚定了惠更斯用光的波动理论来解释这个微粒说无法说明的现象。1677年,惠更斯终于获得了成功,1677年8月6日惠更斯绘制了一张关于他的光波动理论的子波构造原理图,光波波面可当作从原光波面的所有点所发出的子波包络面来构造的。图中,惠更斯用希腊文字写上“我找到了”。虽然我们不知当时的情景,但可想象,他那时画出这张图来其心情绝不亚于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的兴奋。我们今天都知道,光不仅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微粒,即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体。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持续了二百多年,直到本世纪初,爱因斯坦才把它们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