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的历史文献中, 关於"龙"的记叙也屡见不鲜.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字体的"龙"字就有36个.不论繁体或简体, 它們都象形於现生的蛇、蜥蜴或鳄等.东汉許慎在《說文》中說: "龙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 有一段关於龙的精采描述: "龙能大能小, 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 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於宇宙之间, 隐则潜伏於波涛之内."這段文字, 把龙描写得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宋朝罗愿在《尔雅翼》中写道: "王符言: 龙有三停九似之說".所谓"三停"是指龙身三部分的长度相等: 从头到肩膀, 从肩膀到腰胯, 从腰胯到尾, 三部分均等长.所谓"九似", 即: 角似鹿, 头似驼, 眼似兔, 项似蛇, 腹似蜃, 鳞似鱼, 爪似鹰, 掌似虎, 耳似牛.這段描写把龙的形态构造更具体化了, 似乎把现生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软体动物、鱼类的某些特点都集中於一身了.1924年, 章炳麟发表一篇《說龙》的文章.他考查古书, 稽按地域与音训, 参考马來人捕鳄实况认为: "龙是鼋、鳄、猪婆龙, 即是扬子鳄."
看來, 前人、学者們对"龙"的描写, 因人而异, 千姿百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們开始提出种种怀疑: 到底有没有"龙"?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龙?古生物学证实了距今大約2 亿多年到7 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曾有"恐龙"、"鱼龙"、"翼龙"等在世界上生存过, 并曾盛极一时, 但這与我們平常所說的龙毫不相关.
苏联学者阿基穆什金在《自然界奇闻怪事》一书中說: "人类想象创造出來的一些怪物的荒诞形象, 决不是因为人們在上帝那里看到过它們.尽管這些怪物的特征和超自然的特性多么不可思议, 但它們是从大自然宝库中获得的事实.海中有美人鱼, 森林中有独角兽, 甚至在自然界也能找到龙的原形."那么"龙"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阐释道: "然则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們的答案是: 它是一种图腾, 并且是只存在於图腾中而不存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合成的生物, 因为它是由許多不同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 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來有一个以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别的許多形形色色的团族, 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 马的头、鬣的尾, 鹿的角, 狗的爪, 鱼的鳞和须......於是便成为我們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我国科学家贾兰坡和甄朔南在《龙和龙骨》一文中說: "“龙”是人們想象中的产物是没有問题的, 所以历來的“龙”, 无论是绘画和雕刻也就没有一定的风格和姿势, 最早的比较简单, 后來由於想象力的增强, 愈來愈把它复杂化了.“龙”虽然出於想象, 但最初会有实物作为想象的根据, 例如, 甲骨文中的“龙”, 无论是繁体和简体, 都有大的头、大的嘴、长而弯曲的身子, 有的身上还有纹, 似与现生的蛇、蜥蜴和鳄相象, 所以传說中的“龙”, 最早可能是指不常见的蛇、蜥蜴和鳄等爬行动物."
我国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写著《龙考》, 从汉字的溯源--甲骨文、钟鼎文、篆字、隶书、楷书, 引用古代史书及有关传說, 再考查到现存的动物从而作出了结论.他說: "我认为龙是并不存在过的虚拟动物, 其來源是图腾, 是后期原始社会已有强大的总酋长所谓天子者的总合混杂的族徽代表, 即天子的图腾, 其基调是大蛇, 尤近五步蛇, 以其剧毒使人惊怖而敬奉之为神物, 成为龙的前行图腾."
在漫长的岁月里, 人們对"龙"的看法众說纷纭, 莫衷一是.在"龙"究竟是什么动物這个問题上, 依然笼罩着一层纱幕.但人們相信, 有朝一日, 人們一定会把這个扑朔迷离的"龙"谜, 弄个水落石出.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