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 > 生物百科 > 正文

海水鱼和淡水鱼的渗透调节

  • 日期:2009-11-30 09:57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海水具有很高的含盐量,一般达到 3%,又咸,又苦,又涩。根据物质运动规律,高浓度的物质会向低浓度方向扩散,直到达到平衡,而水分则会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渗透。如果这样,海水鱼类的生理盐度就会与海水一样了。但事实上海水鱼类的生理盐度与淡水鱼类一样,大约为 0.7%,这是因为鱼类具有渗透调节的机能。鱼类的渗透调节是由肾脏实现的,此外在鳃上还有一些能够吸收盐分或分泌盐分的细胞也与渗透调节有关。海水硬骨鱼类如大黄鱼,生活在高盐度的海水中,血液和体液的浓度比水环境要低,体内水分会不断地渗透到体外。为了补充丢失的水分,海水硬骨鱼大量吞进海水,但这样的结果是虽然补充了水分,但同时也吞入了大量的盐分。怎样处理这些增加的盐分呢?原来,在海产硬骨鱼的鳃上有一种泌盐细胞,能将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保持体液的正常生理浓度。而海水硬骨鱼的肾脏不发达,肾小体退化,只排出很少的高浓度的尿液,减少了水分丢失。海水中生活的软骨鱼类,如鲨鱼,虽然与海水硬骨鱼环境相同,但却没有渗透失水的威胁。因为在它们的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尿素(2~2.5%,其他脊椎动物一般为0.01~0.03%),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保持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相等,避免了渗透失水。但海水软骨鱼体内的盐浓度仍然比海水低,盐分仍会通过鳃的表面扩散进入体内,同时食物和海水也带进一些盐分,这些盐分一部分由肾脏排出,另一部分由位于大肠附近的排盐腺排出。海水软骨鱼的肾脏具有正常的排泄功能。淡水鱼类的水环境含盐量只有 0.3%,低于它们的生理盐度,由于渗透作用,水分会不断地由体外渗透到体内,淡水鱼类通过发达的肾小体大量排出浓度很低的尿液,这样使体内的水分保持平衡。随着大量尿液的排出,会丢失一部分无机离子,如钠、钾。对这一损失的弥补方式是由鳃上特有的吸盐细胞吸收水中离子,补充到血液中去。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