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敌疟原虫
- 日期:2009-08-28 08:34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有些营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疟原虫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疟原虫的分布极广,遍及全世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字,全球每年约有3.5亿人受到危害。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疟疾病人的记载,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疟疾的患病原因,故在民间常常把疟疾与一种神奇的“瘴气”相互联系。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瘴气”,而是一种人眼看不到的小动物——疟原虫在作怪。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医学上把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产生的疾病叫疟疾。患有疟疾的病人会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和发热(俗称打摆子),同时会出现贫血、脾脏肿大,严重的会引起昏迷以至于死亡。
那么这些小小的生物是怎样侵入人体并完成它们寄生生活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了近100年的时间才完全搞清楚。1898年,意大利动物学家克拉西在研究蚊子时,注意到凡是有疟疾病的地方必能找到蚊子,因此他推测该病的传播可能与蚊子有关。后来,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他断定是一种翅上有4个深色暗斑的蚊子与疟疾的传播有关,这种蚊子被称为克氏按蚊。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他找了一位名叫索拉的志愿者与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同居一室,并且被按蚊叮咬,几天以后,索拉真的得了疟疾,从此人们确认按蚊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虽然人们已知道按蚊是疟疾的传播途径,但是在诊断疟疾时仍旧比较困难。原来人们不了解疟疾的潜伏期。当人体被疟原虫感染后并不是立即发病,而且在这个时期无法从人的血细胞中找到疟原虫,这给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那么这些疟原虫在进入人体后潜伏在什么地方呢?众多的科学家和医生都在试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以后的 50 年中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1948年,一位名叫戈翰姆的医生在对一些可能感染了疟原虫的人进行检查时,发现在他们的肝细胞内有着大量的子孢子和微小的裂殖体,原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侵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肝脏的细胞,在那里进行大量增殖以后才侵入人体的红细胞,所以在这个时期从血液中是找不到疟原虫的。戈翰姆还证明疟原虫的潜伏期最短不少于8天,从此人们基本了解了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史。问题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治疗疟疾病时,医生们最感到困难的是疟疾的复发现象。疟疾患者中有些人在治愈以后的数月、一年或几年以后,突然再次出现疟疾的发作,这又是为什么呢?
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治疗不够彻底;有的则认为是再次感染了疟原虫所造成。但是无论怎样解释,在已治愈的病人的血细胞中是没有疟原虫的。 1982年,一位叫克罗托斯基的学者,在疟疾治愈人的肝脏中,检测出了一种叫作休眠子的孢子,才彻底搞清了疟原虫的全部生活史。原来按蚊在叮咬人后,微小的孢子进入肝脏时,一部分大量繁殖,进入血液使人患病;另一部分则潜伏在肝细胞中,进入休眠状态,等待时机,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再次大量繁殖,使病人复发疟疾。一种小小的寄生虫竟然如此的狡猾,真可称是人类的大敌。科学家们用了近100年的时间,才真正揭示了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和传播途径。在这期间,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亿万个疟疾的患者和众多科学家的长期研究。这件事情说明: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人们进行反复的探索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