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啊,还记得小猴子吧?
好久没有联系了,记得曾经告诉过你,我现在教正常学生,可是,这一年多来,却觉得这些正常学生有很多“非正常行为”,尤其是恋爱现象……
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我了解得不多,虽然通过谈话也解决过一些问题,但对于他们的“恋爱”,我却不知该以什么角色出现在他们困惑时了——
这周一,有两个分别女生找我,她们都是因和“男朋友”闹别扭,心里觉得“沉”,面对她们的诉说,作为班主任,作为她们的朋友,作为长者……我真的无从下手了,我能做的只是——听……可是,听过之后,我自己郁闷了好久:孩子的问题,我真的不知该如何帮助她们更妥当:她们是中职学生,学业对于她们来说,并不是关键问题,如果机械地告诉她们“别偏离了自己的主要任务”,似乎不现实了……哎哎,我真的很困惑了。
大哥啊,你有没有指导学生如何面对恋爱问题方面的资料??帮帮我啊,嘿嘿,鞠躬啦!——小猴子敬上
小猴子:
您好!见信如见人,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非常愿意与你在一起共同探讨你所提出的问题。
你说“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的‘非正常行为’——恋爱现象”,这并不是什么“非正常行为”,而是身体、心理、社会现象的正常表现。这是因为十七八岁的孩子,一方面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个体内的性荷尔蒙大量分泌,会促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亲密接触欲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到了不平静的年龄,拥有不平静的心理”,他们需要了解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以及心理和情感上支持。所以他们有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说明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开始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感悟、经验、探索、实践、创造和总结获得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过程了。这时候的孩子们与异性相处其实是在“练爱”,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心平气和的接纳、引导、关怀与指导。
生命的本体是爱,爱是人类的灵魂。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经验中积累和升华而获得的,真正的爱是信任、尊重、鞭策、激情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过程。爱能使人获得快乐、喜悦、鼓舞和创造力,更能使人诱发创造思维,发挥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教会孩子用心灵去沟通、理解,教会孩子正确的爱。其实,男女生在一起并不是我们世俗所想象的那样亲密接触。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之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和同学广泛接触,相互交流,共享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与烦恼。
孩子既是独立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个体,又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她(他)既需要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发生关系学会爱与被爱,也需要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发生关系学会诚实、守信、和谐乃至爱与被爱。每个人来到世上的人都是来体验幸福、和谐、喜悦与爱的,同时也肩负着创造幸福、和谐、喜悦与爱的责任。如果在学生时代没有为体验幸福、和谐、喜悦与爱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不要幻想将来会自然而然创造幸福、和谐、喜悦与爱。
爱是人类的一切,爱是所有感觉的总和,当然也包括中学时代的“练”爱,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批判式、反省式、定性式的方式方法对待它,更多的是往阴暗的一面看和想,而忽视了“青春期学生恋爱”的动态性(感悟、经验、探索)和成长性(实践、总结、创造和升华)。动态性和成长性本身就包含了不稳定、不确定的诸多因素,这就要求师长以最佳的策略——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孩子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生活的体验中逐渐达到心灵丰润、健康与成熟的。对父母、老师的教诲,同学、社会的影响,他们同样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对不同观念和情境进行比较、选择、批判和整合后,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由此逐步树立自己独立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再外化为行为。这一过程说白了就是自我教育过程。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