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攻, 起初多用油脂草艾之类, 到两宋时期, 火攻器械有了巨大的发展.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 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配方的改进.除炼丹家外, 更有许多军事方面的专门人士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曾公亮等在1040—1044 年编著的《武经总要》中, 记录了3 个火药方子.
宋元时期的许多史笈都有关於火炮的记载, 其形制各不相同.北宋末年, 在抗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這些火炮, 不管是中小型或巨型, 不管是纸制、陶制或铁制, 看來都还不是用火药放射的火炮, 估计多半还是用埋藏、放置, 或用抛石机投射引爆的地雷、炸药包、炸弹一类火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形火器的出现.1132 年, 陈规守德安时用"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李曾伯也提到火枪——"如火箭则九十五只, 火枪则止有一百五筒".
1259 年, 寿春府"造突火枪, 以巨竹为筒, 内安子窠, 如烧放, 焰绝, 然后子窠发出, 如炮声, 远闻百五十余步".到元代已经出现铜铸火铳, 称 "铜將军".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元至顺三年(1332 年)铜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炮.這些都是以火药为推动力的新式火器, 枪筒已由竹制发展到铜制, 更为坚固耐用.
用抛石机发射的火炮, 由於木杆摇晃, 准确度较差.而管形火器由於枪管子对子弹的约束力, 造就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管内弹道, 這也大大增加了管外弹道的稳定性, 从而使射击的准确性大为提高.所以管形火器的出现在兵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为近代枪炮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