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差距,似乎一点也没受几年均衡化工程的影响。“教育不均衡从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就能看出来,我查了一下,广州中考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0多分,而江苏的一些城市里,中考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不过100多分。”2011年2月广州市两会上,教育界的政协委员王实玲说道。
5月5日,广州市财政局公布,2010年,广州市属中小学捐资助学收入3818万元,择校费收入2708万元。“虽然没公布前一年的数字,但肯定是逐年提高的。”家住广州海珠区的赖先生分析,首先,择校费逐年提升,大家有目共睹;另外,招生数也没有减少。广州规定学校择校生的比例不能超过30%,几乎所有受欢迎的学校都把这个数字撑得满满的。据他了解,在挂牌“省一级学校”的名校,择校生占学生总数四成左右是普遍现象,有的甚至高达六成。广州市越秀区某名牌中学老师透露,该校初中招收10个班,除了2个班是地段生之外,其他8个班都是择校生。
针对少数教育部门官员和学校负责人批家长“为面子盲目择校”,家住广州天河区的江先生反驳:“看看名校的学风,看看升学率,就知道,家长择校总体还是有道理的。”去年,江先生托关系把女儿送到了广东省实验中学读初一,“去了之后觉得选择是对的。”他还告诉记者,天河每年都有两三千小学毕业生择校到老城区去读初中,与此同时,也有一批白云区的择校到天河,个中差距可见一斑。
对校际差距越来越刻骨铭心的感受,还催生了名校周边“学位房”的大热。目前,广州市住房均价约在1.3万元/平方米左右,而老城区名校周边的学位房,尽管楼龄老、环境差、结构不科学、配套不完善,依旧受到热捧。培正小学周边一些20—30年的老楼,都要卖到26000元/平方米左右。
症结所在
政策不力是主因,利益因素是关键
自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以来,广东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间的差距。但首先是具体工作启动晚。虽然规范化学校2006年就提了,但直到2008年,广东省教育厅才印发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通知》,对目标任务、指导实施和项目验收等提出具体要求;到2009年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县为主”落实建设任务;2011年才编制布局建设规划表,这几年基本处在搭建政策框架阶段。
更重要的是,在有关专家看来,这些措施主要还是还旧账,“因为广东早期的教育投入比较欠缺,教育基础差,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农村,有一些连基本的投入都难以保障,这几年还主要是补齐这块短板。”
而在不缺钱、基础好的广州等大城市,人们普遍感觉有关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是无力的。有网友表示,虽然三令五申“禁止分重点和非重点”,“禁止收取择校费”,但事实上,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一直存在,只不过换成了实验学校、示范学校等其他名头,教育部门的偏向也是人所共知的事;而高额择校费更是大行其道,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
“单靠多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弥合巨大的校际差距。”在江先生看来,目前,广州学校间在投入和教师上的差距已经不大了,关键是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的问题。他建议,政府应该推广名校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鼓励跨区办分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袁征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义务教育学校等级评估虽然取消了,但还有‘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还有‘985’、‘211’,还有部属、省属、市属高校。要读好大学,就要读好高中,要读好高中,就要读好初中、好小学。为什么?因为它们在应试上强大,这是家长的共识。”所以,学校的三六九等,本质上还是政府和教育部门行政主导的结果,上面的指挥棒不改变,再怎么“三令五申”也没用。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