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怎么来的?

  • 日期:2011-05-22 12:50
  • 来源: 网络收集
  • 浏览:
  • 字体:[ ]
  相声, 大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了.它风行全国, 从城市到农村, 几乎是`妇孺皆知, 雅俗共赏'.这是一门`说'的艺术, 这种表演方式密切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演员直接跟观众交流感情, 在观众的配合默契之下进行演出的.可以说, 相声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一起进行的集体抒情, 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又是一门`笑'的艺术, 它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 人们以笑声来鞭挞嘲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 否定蔑视一切丑类, 同时又以笑来匡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此外, 还通过畅快的大笑或会心的微笑来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信念.当你被精彩的相声艺术所吸引, 或大笑, 或沉思的时候, 你可曾想到, 相声是怎么来的?

  相声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的可溯之源虽然很长, 而可证之史却甚短, 而且记载贫乏.这就成了众说纷纭的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和探讨中, 不少人注目於唐代的`参军戏', 认为相声艺术是由`参军戏'发展而来的.罗常培、吴晓铃、林庚、杨荫深、顾也文等人都有类似的看法.`参军戏'有两个主要演员, 一个叫`参军', 性格比较痴愚;一个叫`苍鹘', 性格比较机灵.两人的表演就和相声一样, 一是逗哏的, 一个捧哏的.这种诙谐笑谑的形式, 是相声的老祖宗.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相声是相貌之`相', 声音之`声', 是摹拟形态和摹拟声音这两方面的结合物.这种看法在1908 年出版的《也是集续篇》里就己提到.此书称相声演员为`滑稽传中特别人才', 是继续发展了古代徘优幽默讽刺传统的优秀代表, `其登场献技持弄无长篇大论之正文, 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 或形相或音声, 摹拟仿效, 加以讥评'.书中转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大人来了》的一段相声, 说的是清朝末年, 北京九门提督出门, 耀武扬威, 有囚首丧面、破帽碎衣的卫兵在前边给他开路.卫兵手拿皮鞭吆喝着: `大人来了, 骆驼抱起来! '`大人来了, 驴车赶到沟里去! '`大人来了, 老太太把孩子摔死! '以夸张的手法, 把贵族出门, 弄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第三种看法是: 相声来源於`象声'或`像声'.象声, 其实就是一种口技.《清稗类钞》的戏剧类里说到`口技': `口技为百戏之一种, 或谓之曰口戏, 能同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 及鸟鲁叫唤, 以悦座客.俗谓之隔壁戏, 又曰肖声, 曰相声, 曰象声, 曰像声.'历史上口技多在布幔中演出, 所以叫`隔壁戏', 叫`象声之戏'.`隔壁戏'是在声音摹拟中穿插人物故事, 制造笑料, 跟今天的`相声'不但声音相同, 而且意思也很接近.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里有《口技》一首, 作者自注道: ` (口技) 俗名‘象声’, 以青绫围, 隐身其中, 以口作多人嘈杂, 或象百物声, 无不逼真, 亦一绝也.'乾隆年间翟灏辑的《通俗篇》`相声'条下按语说: `今有相声技, 以一人做十余人捷辨, 而音不少杂, 亦其类也.'这里, `口技'、`象声'又写成了`相声', 相声之来源於`象声'、`像声', 又多了一条证据.

  此后, 乾隆年间蒋士铨的《京师乐府十六首》、嘉庆年间佚名者的《燕台口号一百首》和捧花生的《画舫余谈》, 都有类似的记载, 直到光绪年间, 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还记载着这样的说法, `像声, 即口技也, 能学百鸟音, 并能作南腔北调, 嬉笑怒骂, 以一人而兼之, 听之历历也.'可见, 相声来源於清代以来以摹拟声情之态为特长的象声或像声.今天的相声艺术不仅受到以口技为内容的`象声'的影响, 而且它的名称就是由`象声'转化而来.

  有的学者认为, 尽管摹拟人言鸟语、市声叫声之类的因素在相声里占有重要地位, 但还不是主要地位.因此, 提出了第四种观点: 相声来源於`像生'.

  董每戡在《说`丑'、相声》里说: `我疑今之‘相声’或系‘像生’二字转讹而成, 可能在吴自牧之前的唐代便有此称呼.'唐代是否已有`像生'尚缺论据, 但至少在吴自牧之前的北宋就有了`像生', 到南宋还出现了`像生叫声社'这样的艺术团体.赵景深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里说: 所谓相声, 实在是宋代`像生'之遗.宋代, `像生'一词作伎艺解释, 经常跟`学'、`乔'连用, 即`学像生'、`乔像生'.是当时很盛行的瓦肆伎艺, 吴自牧《梦粱录》里说: `旧有百业皆通者, 如纽元子, 学像生、叫声、教虫蚁、动音乐……'这里的`学像生'是一种摹拟声音的口技, 跟`叫声'等伎艺是很接近的.高承《事物纪原》说: `京师凡卖一物, 必有声韵, 其吟哦俱不同, 故市人采声调, 间於词章, 以为戏乐也.'就是说采集市场上那抑扬顿挫的叫卖声, 进行艺术加工, 加以美化, 成为`像生'技艺, 元代以来的杂剧中也出现过`像生'一词, 如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等.在《风雨像生货郎旦》里, 已经穿插了说唱艺术的成分, 并有较浓郁的喜剧色彩.而这些特点, 包括`像生'这个词儿, 都是`相声'所继承、发展了的.

  相声到底是怎么来的, 有心的相声爱好者不妨去探索一番.(来生)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