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授抄袭"大"教授 谁的学术道德有问题?(2)

  • 日期:2010-02-08 18:49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随后,记者对两文进行了“全身体检”,发现抄袭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由于《微观经济学十八讲》是教科书,因此文中出现了一些经济学常识性内容和一些讲义式的语句。论文就将这些内容进行了删改,个别字句和标题做了改动,其他内容就原封不动了,包括3个图表和若干数学公式,甚至标点符号也照搬无误。

    比如,《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342页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在第十八讲会对此再作进一步的分析。”(见图②)这句话很明显不适合写入论文,所以论文作者将其删除;第344页第2自然段开始部分是:“Olson是美国资深的政治经济学家,于1998年去世。1965年,Olson就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这段话属于经济学上的常识性内容,论文作者也因此没有将其“录”入论文。

    又比如,论文的最后一句话是:“随着‘参与者’人数趋于无穷大,个人愿意‘参与’概率会趋于零,这就是说,他越有可能扮演‘免费搭车者’!”这句话与《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351页、倒数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字词使用还是标点符号的位置,没有丝毫差别。

    ……

    经过初步统计,《来自对科斯定理的挑战》全文约1.3万字,与《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十七讲第三节的雷同率高达95%以上。这样肆无忌惮地“乾坤大挪移”令人叹为观止。

    “论文抄教材,太没意思了”

    记者找到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对于自己的教科书被抄袭一事,平新乔教授一点都不知情,也感到非常诧异。当记者好不容易拨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在备课,准备去给学生上课,所以对话进行得很仓促。

    “抄袭论文的事情现在确实很多,也时有发生,不过被抄袭者去举报的很少。但抄袭教材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因为那部微观经济学的教材本来就不是原创了,已经是对现有成熟理论的综合与整理了,毕竟进入教材的东西都是前人的科研成果,没有多少科研含量,只是将一些经济学界常识性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一篇论文、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如果全是抄教材,实在太没意思了。”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时,平新乔教授表示,自己只是教材的编著者,所以不会追究抄袭者是否侵权。不过他认为,作为核心期刊,应该在稿件处理上多把关,尽量减少类似事情。

    “学术道德太有问题了”

    记者随后又采访了《经济评论》杂志社。据了解,《经济评论》杂志社在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陈姓主任对记者说,杂志社在2004年后已更换主编,对当年发生的事不便置评。可能的原因是当时抄袭现象没现在这么严重,杂志社的“警惕性”不高,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疏漏。

    陈主任表示,由于现在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多,《经济评论》从2008年起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还安装使用了防盗版软件,同时所有论文在发表前,都要求编辑在“中国期刊网”上查找有无观点或内容类似的论文。

    不过,相关软件虽然能检索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但是对抄袭教科书似乎还“鞭长莫及”。“一个学者如果大段大段抄袭教科书,这说明他的学术道德太有问题了。”陈主任对抄袭之大胆也颇为意外。

    据了解,论文的两名作者朱锡平、刘解龙,现在分别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教授和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由于某些原因,记者并没有同他们联系上。不过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早在2008年,长沙理工大学内部就有人向校方举报过此事,但不知为何,结果不了了之。

    记者在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网上还看到一条这样的新闻,时间是2007年6月15日: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进行毕业论文第三次大检查,院长刘解龙亲自动员、组织,重点排查论文抄袭雷同现象。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