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铃薯博士”到挂职官员,矢志科技扶贫,寄语新一代“海归”
屈冬玉:到西部去,大有作为!
【人物小传】
屈冬玉,1963年10月生于湖南永州,农业专家,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人称“马铃薯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挂职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2008年5月开始挂职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助理。
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198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留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20多年前出国】
“国家发展了,中国人才有面子”
记者:您还记得第一次出国的情形吗?
屈冬玉:我第一次出国,是去秘鲁的首都利马,做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当时我硕士研究生刚毕业。
那趟旅程记忆太深刻了。记得是1986年10月吧,中国的国际航班还很少,我拿着辛苦十几天才买到的机票,先从北京赶往上海出关,从上海飞到东京,再转机到旧金山、洛杉矶,再到墨西哥,最后辗转到了利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洛杉矶,还把装衣物的行李丢了,到了利马,身上一共就30美元,买了件T恤、牙膏牙刷,这一个多月就这么撑下来了。
记者:这一趟,您经过了4个国家。对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冲击很大,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屈冬玉:是啊,之前在国内,我到过北大荒,去过河北坝上、山西雁北,还去过大小凉山、贵州毕节,都是一路泥巴一路贫困,跟美国西部的反差太大了。一下飞机,未出机场,眼睛就不够用了,看什么都新鲜:原来人家机场里还有巴士!当时在国外,一天的零花钱是1美元,别人请我喝杯可乐,我都回请不起。当时思想很单纯,国家穷,我们要努力去改变,只要能学到对国家有用的东西,苦点累点没什么。
在秘鲁的时候,当地华侨经常请我吃饭,从不让我回请,因为知道我请不起;最近这几年再去秘鲁,请他们吃饭都坦然接受了。这说明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变化。每个早些年到过国外的人都有深切的感受:国家发展了,壮大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在海外才能越来越有“面子”、有尊严。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