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规定在学生中一石激起千重浪。
执信中学高二学生曾小倩认为,如果学生被发现早恋,家长进行严厉批评的方式是大多数同学不能接受的,更不必说强行制止和“纠正”了。“对异性的好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想法,如果家长能进行侧面引导,和我们好好谈心,我们就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可以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如果从初中开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委婉的方式不断向我们说明这个道理,发现有此倾向时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我们理解了,还可以达到制止的效果。”她说。但现在不少家长的方式还比较粗,她认识的一些同学或朋友,有早恋的倾向时都不敢和父母说,父母发现后进行批评,他们有的就干脆转入“地下”,根本没有作用。
而在广州某知名中学学生小陈看来,早恋至少可以分为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家长的处理方式应该也有所区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此时开始对男生和女生的身体怀有好奇心,对爱情有朦胧的认识,在这个时候家长不应该因为害怕而避而不谈,而有必要进行引导,如果发现不适当的有害行为,家长有权进行纠正,以免影响以后的人生,但这也应该是科学地制止,而非粗暴地打骂。而对中学生来说,由于已具备一定是非辨别能力,更希望家长能像朋友一样和我们交流。“费这么大力气定出的这些硬邦邦的法规条文,还不如在学校里安排一些亲子讲座,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她说。
专家:
粗暴制止孩子早恋不可取,不如一起面对
资深心理咨询师于东辉认为,在对早恋进行法律规定完全没有必要。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你可以在道德上对其不适当的行为进行谴责,媒体可以加以引导,但早恋本身并不违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是一件滑稽的事情,是欠妥当的。”他说。
比起以前,早恋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早孕、非法同居等,于东辉认为至少有几个原因:信息传播渠道的空前发达;孩子的生理成熟年龄的提前;学生紧张的学业压力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家庭和学校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等等。“早恋不仅仅是观念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往往忽视情感教育,但事实上它和性教育同等重要,对孩子心理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早恋不可怕,可怕的是视其如洪水猛兽。对家长而言,万一发现小孩有早恋的苗头,首先不要急于否定、用粗暴方式进行制止,因为这样可能在孩子以后的人生,如恋爱和婚姻中造成心理阴影。现在有的女性在工作以后恋爱婚姻有困难,就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父母把她完全与异性世界隔离有关。其次,父母要做的就是与孩子一起面对青春期的躁动和困惑,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这样可能制止早恋问题的发生,或者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
历数防止早恋雷人怪招
设定“标准距离”
南京市某高中曾给所有女生开了一个会,要求女生在与男生接触时应保持44厘米的“标准距离”。学校称,希望通过这样的要求规范男女生的交往行为,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同时希望这道“防火墙”能有助于防止学生早恋。而这个规定居然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
删除《牛郎织女》
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乔华分析说,可能是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才删除的。
实行男女分班
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个别中学,曾在高中男女分班尝试,尽管这些学校的老师解释,实行男女分班是为了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防止学生早恋。大多数家长赞同和支持学校的决定,有的甚至表示:“有时候堵也是一种好办法。我特怕孩子早恋,影响学习。”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