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个字“小整形”是否必要?
昨天的座谈会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汉字表”中有44个字要进行字形微调,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旗帜鲜明,这样的“小整形”是否必要?
赞同者很有科学道理。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认为“小整形”很好、很有必要。他解释说,虽然调整字形要付出成本,但汉字结构有其内在的规律。根据符号学的原理,构成符号的部件要尽可能的少,现在的调整就符合这一点。同时,该调整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内部平衡,也更加有利于教育。例如,“亲”字将把下半部分的笔画“勾”调整掉,教育小学生时就可以直接说,“亲”字上边是“立”,下边是“木”。
反对者也立场鲜明。
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说,字形的微调要考虑到群众心态,能不动的尽量不要动,如果要动,也要有道理。另外,即使要调整,也要遵从一致性原则,不能相同的情况有的调整了,有的却没有调。
暨南大学的甘于恩教授认为,字形修改要符合科学原理,要体现稳定性、方便性、一致性,要有认受度。文字属于交际符号系统,没有稳定性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可以不改的,尽量不要去改。汉字有些形体是有变体的,既然有变体,那么这一点变形是否值得去改?此外,如果群众对于修改的抵触情绪比较大,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那么就没必要去动它。
针对字形调整,专家们还提出,目前的调整属于微调,但现在的字形字体中,楷体和宋体本身就有小小的差异,个别字楷、宋两种字体间的差异恰恰与目前的微调重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旦‘汉字表’做出统一后,楷、宋两种字体要如何变化?因此,调整字形要慎重考虑。”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