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有的晦涩难懂有的生动有趣
记者在佛山一些学校的学生中了解到,高中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普遍印象是“拗口、晦涩”。
“感觉就是很怪僻,和时代脱节了,理解起来很困难。”禅城某高中学生小肖称,老师上课往往大谈鲁迅的精神和灵魂,学生们觉得费解。
但也有学生表示,鲁迅的作品也并非全部都枯燥难懂。像《社戏》、《故乡》等课文,生动有趣,读起来也容易接受。“主要的疑问是,我们为何要读鲁迅?”小肖表示,此外,老师授课时的方法很重要,好的老师能将鲁迅的作品讲得通俗易懂。
教育者:
广东版不会减少其作品
“广东版的新学期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篇目不会减少。”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科目教研员林复洋表示,由于佛山市使用的是广东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因此鲁迅的作品并不会像家长和学生们所疑虑的那样,被“剔出中学课本”。
学生称
作品难懂老师有责任
“鲁迅的作品是否晦涩?学生觉得难不难?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看语文老师如何去诱导和帮助学生怎么去理解,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林复洋认为,学生反映鲁迅作品难度其实错不在于作品本身,在现代高中生读鲁迅的作品依然有深厚的意义。
“我们说鲁迅的作品是不会过时的,常读常新,因为鲁迅的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力。”林复洋表示,高中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过鲁迅的作品中学到的阅读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阅读材料,而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特征。“例如中国人的阿Q精神。”林复洋说。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记者 陈昕宇)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去鲁迅化"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癔症
这两天,鲁迅作品是不是晦涩压抑、中学语文教材到底要放几篇鲁迅文章的旧话题,又波澜泛起、网络热议。类似讨论其实一点都不新鲜,近年几乎隔上一阵儿就爆发一次。说辞无非是“晦涩”、“压抑”,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偏狭”。可能“偏狭”更接近于对人的评价,往往在讨论作品时被有意忽略了。坊间很多讨论似乎有意将作家为人和作品文本区分开来,可事实上能分得开吗?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