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发布
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初现,比例达到7.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介绍调查情况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主持新闻发布会
今天,《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在京发布,本次调研是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实施,北京第三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首次针对小学生网民互联网行为的专项调研。
调研重点针对小学生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家长对待孩子上网的态度,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态度以及互联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报告显示,约8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游戏是上网小学生的最爱,上网玩过游戏的比例超过9成,但游戏也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调查的上网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另外,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网瘾用户”更多的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以及父母“允许孩子去网吧”的学生中更多的成为“网瘾用户”。“网瘾用户”偏爱“网络游戏”以及成人化题材的节目,对家长的限制行为更多的作出叛逆反应,对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更弱。
在对“绿坝”等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访小学生(81.3%)对家长为其安装“绿坝”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高兴,不愿意”安装的小学生只有4.2%。超过半数(54.2%)的被访家长则认为电脑应该装上“绿坝”等屏蔽软件,以让他们更放心孩子上网,仍有26.6%的家长对“绿坝”能保护孩子健康上网的观点持中立态度。
在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上。被访家长中,仅有12.8%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但超过六成会加以限制。绝大多数的家庭里,至少有一位家长有上网行为。家长们对孩子上网多采取“正确引导,积极沟通”的方式。“游戏造成的网络成瘾”被30.9%家长认为是网络带来的最大威胁, 28.6%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而造成“时间浪费,学业荒废”。因此,家长希望将网站的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40.2%的家长倾向于建立“寓教于乐,益智与娱乐相结合”的网站。在建立“专门的儿童网站”上,“非网瘾用户”的态度更为积极。
当问到“如果您的孩子上网成瘾您会采取什么方式为其治疗?”时,仅不足一成家长会选择电击治疗网瘾,75.6%的被访家长选择“家庭教育”为治疗儿童网瘾的方式,“以心理沟通为主的治疗机构”是过半数家长的选择(56.2%),另有49.0%的家长选择了“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主的治疗机构”。
在政策方面。超过六成(64.2%)的家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来保障儿童的绿色上网,超四成的家长认为“设立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45.9%)以及“设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40.8%)是搭建儿童绿色网络空间的好办法。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柯惠新介绍。根据CNNIC第24次调查报告统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互联网的逐渐低龄化、及其在低龄人群中的娱乐渗透性,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本次调查的范围是6至12岁的小学生及其家长,以北京、上海、武汉为抽样城市,每个城市计划选取800个样本(400个学生和400个家长一一对应的配对样本)实施问卷调查。学生及其家长分别独立地填答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在配额方面,针对学生考虑的是年级和性别。而针对家长则主要考虑的是其性别和学历。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未为能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展开,也未能在小学生正常上课的期间实施,所以在样本的代表性方面还有一些遗憾。希望以后能够有条件,对我国的小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更大规模、更全面、更加严格控制的统计调查。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