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南京奥数考场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太多,工作人员将孩子抱起,让家长认领。(人民图片)
④某奥数考场混乱,找不到考场的家长,撕掉准考证,愤然离去。(人民图片)
屡禁不止“根”在哪?
只要与升学挂钩,奥数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尽管饱受非议,但屡禁不止。奥数的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专家们认为,究其根源,是因为奥数已成了择校、升学的“敲门砖”,具有非常功利和实用的价值,再加上利益驱动,于是就有了很深的社会根基。
不论是明着暗着,只要与升学挂钩,奥数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教育部明文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高考时可加10到20分;有的省(区、市)甚至规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免试直升大学的资格。一些示范性高中招生时,初中数学竞赛成绩成为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因《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小升初”不得考试,一些著名中学初中招生时,就把奥数、英语等各种证书作为录取的参考。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指出,奥数之所以这么疯狂,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升学看奥数引起的,民办学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绝大部分有奥数;公办学校招生私下看奥数的现象仍然存在。
正因如此,北京市虽几次叫停过各类奥数辅导班和竞赛,但是很多家长仍把奥数当作进入重点初中的唯一稻草,私下里给孩子找老师、做训练;一些老师也在暗中开课,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禁令置若罔闻。北京市某中心城区教育局官员这样分析。
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可一些学校为什么偏用奥数作为选拔生源的标准呢?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这是因为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奥数的有关特点和功能比较认可,认为在测评、考量学生素质的各种标尺中,奥数含金量很高。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熊斌说,小学升初中没有考试,也取消了基本的数学测试;中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试题难度不够,区分度不明显。当“不考”或“考得不难”对学生的学业水平难以区分时,学校招生不得不选择别的方法,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学学科,奥数因为难度大而备受推崇,被一些教育者奉为“非常有效的教育测量工具”,成为招生、升学的重要依据。
有专家认为,从奥数的狂热中可发现,我国教育界既存在制度误导,比如奥数获奖免试升学制度;也存在更深层的思维误导,比如认为知识学得越难、题目做得越多、考试成绩越好越是优秀学生。
奥数之所以盛行,还有一种社会原因:在利益驱动下,奥数成为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敛财的工具。在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下,奥数教育逐渐成为庞大的产业,从奥数教材、奥数教练、奥数培训机构、奥数竞赛体系、奥数冬令营、奥数国际比赛,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巨大的市场,可观的利润,使奥数教育“从娃娃抓起”,甚至有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
据知情人士披露,某些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联系,学校给社会培训机构输送生源,获利双方分成。不少教师课余时间到奥数培训班兼课或者开办家教班,名师报酬达到每小时数百元。据有关机构测算,北京奥数市场规模1年约20个亿。
家长们说,奥数已成了一条有利可图的产业链,大家心知肚明。可为了孩子,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家长都得掏这个钱。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前途和未来的“教育投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