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士频陷造假漩涡 学术不端为何“升级”?(2)

  • 日期:2009-08-11 12:04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利益驱动不可小觑

    造假也因“孔方兄”

    据报道,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事件”所涉及的研究小组,曾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剽窃内容、编造实验数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小组正是以这些论文立项,获得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孔方兄”成为一些院士和大学校长学术腐败的直接诱因。

    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曾透露,在不少大学里,教授、院长乃至校长的工资收入并不很高,除了各种津贴外,科研经费却是一种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利用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仍是大学的一种激烈竞争。有些校长、副校长、院长也不能“免俗”,通过各种办法发表论文争取立项,有时不惜弄虚作假。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当今时代,学术不仅可以换取荣誉和金钱,谋取官位,还可为学术机构带来荣誉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成绩就和学术机构、学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学术失范行为的温床。

  人人都有麦克风

    打假走进信息时代

    有学者分析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由来已久,目前的现象并不是愈演愈烈,而是因为学术打假的社会力量悄然壮大,发现的案例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学术造假的发现和甄别。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人们一旦发现学术造假现象,就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公之于众,成为舆论的焦点。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别敦荣指出,现在学术不端之所以屡屡见报,不是因为以前少、现在多,而是由于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发现论文抄袭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反剽窃”软件的问世,更加大了发现论文抄袭的可能性。过去发现的论文抄袭,多属偶然,是碰巧的,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只要在网上一浏览,找出相近文章,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仔细一比对,很容易发现论文是否存在抄袭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人们的学术打假意识明显增强了。许多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学术不端行为大胆揭露,让学术造假者难有容身之地。(记者 袁新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