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日前夕,新华网新华访谈栏目组走进了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进行了一场由各国孩子自己主持、自己参与表演的庆祝国际儿童日的访谈节目,图为外国小朋友们表演节目。新华网 李清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 特写:在阳光和爱的拥抱中快乐成长
新华社记者 孙晓胜
这是一群来自全世界的孩子,他们有着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语言。但现在他们在中国,在北京,他们爱上了宫爆鸡丁和烤鸭,他们可以熟练地背诵唐诗和《三字经》,他们在阳光和爱的拥抱中快乐成长。
11月的北京又迎来一场大雪,但在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教室中却是暖意融融。新华网新华访谈栏目组在国际儿童日前夕特别走进了芳草地校园,进行了一场由来自各国的孩子自己主持、自己参与表演的庆祝国际儿童日的访谈节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咏诵的《三字经》拉开了整台节目的序幕。
虽然来中国都已经超过4年的时间,但对于阿塞拜疆的路法特和荷兰的宋美玲,用汉语主持一台节目并非那么容易。站在自己熟悉的同学面前,两个初次当主持人的孩子最大的敌人是紧张和缺乏经验,他们会常常忘词、记不住下一个环节要干什么。在出错和停顿中,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节目热热闹闹地进行着。
北京芳草地小学建于1956年,原为外交部子弟小学。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学校在2008年10月10日正式更名为芳草地国际学校。30多年来,先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学生来这里学习,又从这里走向世界。
图为来自英国的小朋友汤米。 新华网 李清 摄
小汤米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就来到了中国。今年9岁的他是芳草地国际学校四年级的学生。穿着合体的蓝色西装、扎着领带,从外表看去,汤米就像是一位英国的小绅士。平时活泼好动的他,这一天似乎有点心不在焉。他不时地问老师现在是第几节课,今天,他爸爸要来学校给同学们讲述中国的伟大建筑长城。
汤米的爸爸曾经有过两次徒步走长城的经历,出版过几本关于长城的书。古老的中国长城吸引了父亲,也让自己孩子与长城有了更多的联系。汤米说:“我们家有一处房子就在长城脚下,每当周末时我就能看到长城。”跟随父亲,汤米走过不少中国的城市。今年的暑假,他来到中国的东北,在长春电影城,他看了一场记忆深刻的电影《哈利波特6》。
在小汤米看来,中国北京也好,英国利物浦也好,都是自己的家。现在,他也说不清楚,自己更爱的是哪里。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孩子们开始表演唱唐诗,一字一句,一板一眼,让人清清楚楚地体会到他们想表达的浓浓东方情怀和中国意韵。
在芳草地国际学校,汉语是孩子们共同的交流语言,他们都能流利自如地用普通话交流,很多人甚至还带一点儿北京口音。但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今年12岁的洪智秀来自韩国,刚到芳草地小学时,除了一句“你好”之外,她什么都听不懂。来到学校,她总是不停地哭,每天还没等放学,家里人就接她回家。就这样哭了快一个学期,洪智秀总算可以听懂别人说什么,也能和同学们交谈了。这时候,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样里学的中文和家里讲的韩文混杂在一起,有时经常弄混,有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在两种语言之间挣扎、徘徊了一段时间,洪智秀终于走出困境。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