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股民:股改后七成赚三成亏

  • 日期:2009-09-14 10:04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股改”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涉及到千百万股民的切身利益,股改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股民指数“笑了”,广大市场参与者也“笑了”。笔者是一个年已77岁的老人,原系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技术干部,受过高等教育,1993年退休后,于次年12月参与股市,还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函授班学习,真是“老来学皮匠,倒也像个样”,迄今亦已伴随市场走过了15个年头,是股改前后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体验者。

    1558点,中国股改

    历史上的神奇点位

    说实在话,参与股市的每一个人都期望能在股市中获得投资性收益,这是毫不避讳的事实。上海有个“杨百万”,他是在股市中“神话”般的传说,已成为广大股民,尤其是中小散户的偶像。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股改前由于受法人股流通的干扰,股民心理压力很重,加上信息上的不对称,广大中小散户输多赢少,笔者和他们接触亲眼目睹,实在可怜!虽然在媒体上亦有个别“暴富神话”,但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值得质疑,现存者已极少。

    至于股市自身的走势,翻开中国股市19年历史的记录,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1993年2月上海指数有一个高点“1558”,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有效突破。到1999年6月创出1756高点,但有效么?没有,因为很快又跌破该点,以后在2000-2004年这五年间,虽也曾每年有冲过1558点,但好景不长,都很快再次被下破。自1993-2005年的13个年头里,“1558”成为A股市场始终绕避不过的“神奇点位”。原因何在,广大股民、学者和分析专家心中自有分寸。

    2005年5月,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股改”的号角,广大股民的心理十分复杂,是恐惧、惊慌、观望、期盼,也许混杂在一起。一开始市场出现快速下跌,甚至跌破千点到“998”,一些营业厅的大厅里出现了“救救吧”的喊声。笔者利用“沙龙”的机会,高声对信任我的股迷们说“改革方向不会错”,“恐慌之后机会就会来临”。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股民们的情绪稳定了,股指亦在稳健地逐渐攀升。2006年6月12日,上证指数终于站在1600点位上,我对股民们说:记住“6·12”,我们也许永远与困扰A股市场十多年的“神奇点位”说声“拜拜”了。

  先哲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项重大改革的成功与否,只有从实践中鉴别,股改亦然。是股改的“神奇力量”征服了“神奇点位”,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题目,就留给专家、学者们作为“理论课题”去研究它。

  有趣统计的启示

    在股市中有个经典传说,居民个体参与股市,七成是亏,三成才是赚。在股改以前,这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最近我在不经意中,向周围的股友和“粉丝”们了解到,自2005年6月底到2009年6月底为止,四年期间,尽管也曾经出现2008年的股市大熊大跌,但总体上竟然是赢多输少,而且奇怪的是:其比例恰恰是与以前的经典说法来一个颠倒,七成是赚,三成才是亏。这不正是符合党的十七大文件所说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精神吗?

    也许是我的“有趣统计”不规范、不精确、随意性太多。但笔者认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着的。而且我的“粉丝”中已有多人可以算是“杨百万”俱乐部的成员了。这也许可以归纳为“股改”之后在股民散户中一个新现象,仅从股民们“笑声”多了这一个层面,来勾画这次股改在人们心目中的“成与否”,不失为是一个方面吧!

    归根到底,股改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制度的赋予非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制的现象继续发生。虽然,由于对两类股东持股成本进行核算后,原先的流通股价格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股改从根本上去除了制度的弊端,给投资者,尤其是散民们创造了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市场。笔者的“有趣统计”可以为一个市场缩影,或许只是管中窥豹偶然性不大,个别性太强,但多多少少,可以说明一些现象。

    由此观之,笔者认为,“股改”不失为忙忙股海中的一盏灯,拨亮了股民的心,那么,即将启动的创业板,会否是下一盏“灯”呢?让我们翘首以盼……(来源:证券日报 吴俊卿)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