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如此, 更重要的是胤禵是代父亲征, 曾在太和殿行授大將军印的仪式.康熙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 使群臣心悦诚服, 也为了让胤禵多些军事指挥经验, 多些戎马生活的磨炼.
康熙曾亲口說: "大將军王是我皇子, 确系良將, 带领大军, 深知其有带兵才能, 故令掌生杀重任, 尔等或军务, 或巨细事务, 均应谨遵大將军王指示."
可见, 十四子胤禵实则是皇太子的理想人选.是即位, 还是篡位既然, 立皇十四子胤禵, 既有康熙赏识, 又是众望所归, 那么, 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 就出乎意料之外了.
有人說, 遗诏原文是: "传位十四阿哥胤祯 (十四子胤禛在康熙末年叫胤祯) ."而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 將"十四"改为"於四"將"胤祯"改为"胤禛", 因而遗诏宣出來就成了"传位於四阿哥胤禛"了, 使雍正得了天下.
也有人說, 雍正初年, 雍正寻找借口杀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 是因为隆、年二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谋, 雍正是杀人灭口.当然也有人认为, 雍正即位是合法的, 是理所当然的, 理由如下:
(一) 据《清世宗实录》载, 遗诏於十一月十六日宣布.那天宣读的只是滿文本, 用滿语宣读, 在滿文中, 不可能出现"十"字和"於"字、"祯"字与"禛"字近似.因此, 所谓篡改遗诏, 纯属无稽之谈.
(二) 立太子本已是闹得滿城风雨, 康熙年事已高, 如真有意让十四子胤禵即位, 应让他建功即回, 又何必让他长期滞边, 达四年之久, 至死未归呢?
(三)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临终之日, 召集允祉、隆科多於榻前, 說: "皇四子人品贵重, 深省朕躬, 必能克承大统, 着继朕登基, 即皇帝位."
(四) 胤禛的活动, 也证明他正受着康熙的信任.十一月初九日, 康熙命胤禛斋戒, 代皇帝行南郊大祀.十三日, 康熙將胤禛召至寝宫, 改派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這一天, 胤禛三次至康熙前問安.在斋戒期间, 胤禛屡次被召, 非同寻常.
(五) 朝鲜《李朝实录》载, 康熙病剧, 解其头项挂念珠与胤禛曰: 此乃顺治帝临终时赠朕之物, 今我赠尔, 有意存焉, 尔其知之."這充分表明了康熙传位胤禛的意图了.
由此可见, 雍正合法即位, 本來就是康熙的用意.但這些论点多取材於正统史料.俗话說: "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当雍正以胜利者姿态登上宝座之后, 我們就难保正史清白了.还有兩种說法史学界还流行兩种說法.
其一, 康熙本來准备在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中选一人继位, 但一时无法确定.在康熙十三日病情急转直下时, 他自知时光无多, 仓促之间, 必得选其一, 他选中了四子胤禛.
其二, 康熙本欲招十四子胤禵回京, 不料病发突然, 直到十三日无可挽回.康熙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 十四子由西宁赶回, 最快得20 多天.而這20 多天, 很可能酿成兄弟残杀、争夺皇位的惨剧.康熙绝不愿意让皇子互相残杀局面产生.再则, 四子胤禛一向为人忠厚, 远避权力之争, 也深得康熙喜爱, 於是, 康熙也只好顺水推舟, 就汤下面了.
孰是孰非?300 多年过去了, 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谜.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