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随明世宗殉葬於永陵说.理由有三条, (1) 从明世宗厚爱《永乐大典》来看, 在明代帝王中, 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 仅明孝宗、明世宗两人.明孝宗曾命录《大典》药物禁方赐御医房诸臣.和孝宗比, 世宗则更爱《大典》.据《明世宗实录》载: 他`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 `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宫中失火, 世宗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抢救《大典》, 之后又决定`重录一部, 贮之他所, 以备不虞'.由於明世宗对《永乐大典》`珠宝爱之', 所以正本极有可能为其殉葬於永陵. (2) 在明代, 以生者平时喜爱的书籍殉葬的例子很多, 如60 年代山东发掘朱元璋子鲁王朱檀墓, 发现殉葬的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70 年代上海郊区发掘的明墓中有成化本的《白兔记》等.明世宗在位时间很长, 又极爱《大典》, 故遗命以《大典》正本殉葬是极有可能的. (3) 从永陵的建筑特点来看, 甚为宏伟, 超过明代诸陵;又据《旧都文物略》说: `永陵规制壮丽精致, 长陵不及也.'以其建筑规模, 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
其二, 藏於皇史宬夹墙说.此说以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先生为代表.王先生对《永乐大典》素有研究, 他始终认为`正本没有亡毁, 我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皇史宬修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 (1534年) , 为皇家档案库, 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等.而皇史宬的建筑, 包括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 殿基耸出地平, 具有防火防水的功能;大殿墙壁则更为奇特, 东西墙厚3.5 米, 南北墙厚6.1 米, 实为建筑物中所罕见.因此, 《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於皇史宬夹墙内.其三, 毁於明亡之际说.坚持这一看法的人很多, 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乐大典〉前言》为代表.郭沫若说: `明亡之际, 文渊阁被焚, 正本可能即毁於此时.'国内出版的不少通俗读本, 如《祖国》等书在介绍《永乐大典》时, 一般都认为`1557 年, 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 《永乐大典》经抢救免於焚毁, 后来, 明世宗恐孤本再遭意外, 便命徐阶等109 人, 用了5 年时间, 摹写了一部副本, 从此正本和副本分别藏於文渊阁和皇史宬.明末, 文渊阁被焚, 正本被付之一炬'.说得再具体一点, 即指正本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占领北京42 天时, 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的攻击下, 被迫撤离北京.据史籍记载, 起义军撤走时, 曾放火焚烧宫楼.但是, 有的学者指出, 以上各种史书都没有明确记录说《永乐大典》正本焚毁一事.既然文渊阁狭小, 就安置不下1 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诸集, 文渊阁被焚, 《大典》正本随之不存在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实, 早在明末, 就有人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如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中说`万历末, 《永乐大典》不存, 抑火失之耶? '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也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 今又见贮於何处也? '刘为内臣, 熟悉明宫秘闻, 连他也不知正本下落, 只能说明`毁於明亡之际'的看法是一种推测而其四, 毁於清朝乾清宫大火说.据《鲒埼亭集外编》载: 雍正年间, 《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 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 并发现有缺, 於是猜测正本下落说: `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 顾莫能得见者.……予尝欲奏之今上, 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 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年, 缪荃孙不但承袭了正本藏在皇宫内的乾清宫之说, 而且还进一步发挥说道: `嘉庆二年 (1797 年) , 乾清宫一场大火, 正本被烧毁了.'这在《艺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从此, 《永乐大典》正本被毁於乾清宫大火说便正式流传开来.不过, 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不足信.因为乾隆九年至40 年间 (1744—1775 年) , 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作过一次清理, 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 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 有1 万多册, 如果正本在乾清宫中, 是极易被发现的, 现在《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大典》编入, 就证明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 又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记录, 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 因为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 由於副本有缺, 为此宫里宫外都寻找过《永乐大典》正本, 但没有结果.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 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在书局呆了很久, 可能取走查阅而未能交回, 於是帝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徐、高两家查访、问询, 结果毫无收获.从这两件事来看, 正本藏在乾清宫是极不可能的, 至於被毁於大火之说, 更是站不住脚的.
可见, 由於史籍没有明载《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 后人在此问题上又多加推测、臆断, 所以正本究竟哪儿去了, 始终未明.要揭开谜底, 看来只能依赖於考古发现了.(俞奭勋)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