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塞姆人是指具有共同语源、属於一个语系的许多民族的总称.在公元19 世纪, 人们经过长期努力终於释读成功了古代通用於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字, 接着又把亚述一巴比伦语、希伯来语、阿拉米亚语、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语加以比较研究, 才得知这些语言有着显著的类似之点, 因此是同源的语言.於是, 就将这些同源的语言归并为一个语系, 用《旧的全书》上的名称闪 (塞姆) 命名它, 而属於这个语系的古今各个民族统称之为闪 (塞姆) 族.
塞姆人不仅在语言上同源, 而且在外貌上, 在心理素质上, 乃至宗教信仰方面, 都有极相似之处, 因此人们认为属於塞姆语系的古今民族, 如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阿摩利人、阿拉米亚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等, 他们的祖先在演变成不同的民族之前, 在某个时期, 必然居住在同一地方, 构成一个古民族——塞姆族.
这个古民族的起源地在哪里呢?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假设, 认为塞姆人的第一个故乡在阿拉伯半岛.这个假设是由温克莱和凯坦尼两位学者首倡的, 所以被称为温克莱一凯坦尼学说.按照他们的说法、阿拉伯半岛的土地原来十分肥沃, 曾经是塞姆人的最早居住地.若干万年以来, 由於雨量不断减少, 气候日益干燥, 河道干涸.大片大片的可耕土地变成了辽阔的沙漠.半岛生产力逐渐下降, 而人口仍持续增长, 这就导致一次又一次的人口过剩的危机, 结果造成了半岛上的塞姆人向邻近地区进行周期性的侵略和迁徙.这样, 叙利亚人、阿拉米亚人、迦南人 (包括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 最后是阿拉伯人, 都陆续由阿拉伯半岛迁入到肥沃的新月地带 (今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地) .因此, 历史上的早期阿拉伯民族, 也许就是古代史中经过这些大迁徙之后的半岛上所剩人口的总称.上述假设在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也可找到一些佐证.半岛上已经发现一些迹象, 显示出原来有充盈水量但后来干涸了的河道, 以及过去一度肥沃的土地.在文字学方面, 阿拉伯文作为文化工具来说, 虽然是塞姆族文字中的一个支系, 但在文法结构方面却是最古老的一个支系, 所以它是最接近於塞姆族的原始语言的.
温克莱一凯坦尼学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美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希提在其颇负威名的著作《阿拉伯通史》中, 完全支持这一假设.他说, 阿拉伯半岛的地面多半是沙漠, 半岛的周围仅有狭隘的边缘地带适於居住.这些边缘地带都是被海水环绕着的.当人口增加到土地不能容纳之时, 必须寻找活动的范围.这些多余的人口, 不能向岛内扩张, 因为内部全是沙漠, 更不能向岛外发展, 因为在那个时代海洋几乎是不能通过的障碍.过剩的人口, 只能在半岛的西岸找出路, 经西奈半岛的叉路而移入肥沃的尼罗河流域, 他们与埃及原有的哈姆 (含) 族居民相混合, 产生了历史上的埃及人;或者取道於半岛的东岸, 向北发展, 移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等.因此, 他强调说, 阿拉伯半岛是`闪族的摇篮', 是`纯粹的闪族文化的发源地', 并认定这种观点`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要素, 以及后来发展成为闪族性格的各种特证, 必须在这个半岛的沙土中寻求其根源'.
对於温克莱一凯坦尼学说的这一假设, 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意大利学者伊格纳齐奥·桂迪提出了另一种假设, 认为塞姆人的故乡是南部美索不达米亚 (在今伊拉克) .他指出, 塞姆人的各种语言对`河'与`海'都有共同的词汇, 而对`山'或`丘'却无共同的词汇.这表明, 塞姆人的故乡是在有着河道和靠近海洋的平原地区, 而不可能是山地与沙漠地带.
有些学者注意到塞姆族与哈姆族之间人种上的一般关系, 认为塞姆族和哈姆族曾在东非的某一地方构成一个古民族, 后来, 有一个支族从东非渡海(可能是曼德海峡) 到阿拉伯半岛, 就成为以后的塞姆族.所以, 东非洲应是塞姆族的第一故乡.
此外, 也有学者认为塞姆人的故乡是在小亚细亚的亚美尼亚地区.(余康)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