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研究"梁祝"有否其人其事不自今日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 清代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說》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 說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說, 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样县是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說》中說: "乾隆乙卯 (1795 年) , 余在山左, 学使阮公 (即阮元) 修山左《金石志》, 州县各以碑本來.嘉祥县有祝英台墓, 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 此說是嘉庆元年 (1796 年) 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 载於志书者, 详其事云: “梁山伯、祝英台墓, 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 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說亲见其墓, 但据浙江一老新闻工作者告诉笔者, 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說外, 还有梁山伯庙, 郭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 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 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 据方志记载: "晋梁山伯, 字处仁, 家会稽, 少游学, 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 祝先返, 后山伯归访之上虞, 始知祝为女子, 名曰英台.归告父母, 求姻时, 己許鄮城西清道原.明年, 祝适马氏, 舟经墓所, 风涛不能前, 英台临冢哀痛, 地裂, 而埋壁焉.事闻於朝, 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扬州祝英台墓, 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 "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 有高土, 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人城必经此.或曰, 此隋炀帝墓, 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 和焦循记鄮城 (今鄞县) 梁祝墓大同小异, 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 盖橘蠹所化, 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 谢安为东晋名臣, 是历史上实有之人, 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 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而且志书上记载竟如此详尽, 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粱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 即使有其人其事, 还有东晋、明代兩說.持祝英台为明人說者, 见於今人之著述, 披露於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 (可惜他未引碣文, 不知还能发现否?) 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 (演梁祝故事, 现存《访友》等出) , 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又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 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說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 不过不叫"梁祝书院", 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 费人猜疑, 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然而此說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 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 可惜剧本已佚, 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 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近》, 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 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來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邪?明人乎?由於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 难以遽断.再有, 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將相, 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家", 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們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 确系民间传說, 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 是有一定保留的: "此說不知所本, 而详载志书如此."我大胆地揣想, 梁祝故事会不会本是编撰, 由於這一悲剧感人至深, 代代相传, 后人误以为真的而写入志书的呢?总之, 這其间还有一些谜, 需要我們去探索、破解!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