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节说.闻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说法, 而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自他作出论证后, 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端午考》一文中, 他列出了有关典籍一百零一条记载;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 他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 进而推论端午是龙的节日.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 (一) 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 竞渡用的是龙舟, 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 (二) 关於竞渡的来源, 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 就其中两种看, 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赵策》, 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 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三、恶日说.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载《齐鲁学刊》1982 年第1 期) 中指出: 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 是后世好心人附会而成, 端午应起源於恶日. (一) 《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 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 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 其父不让家人养之, 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王镇恶、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 (二) 民间流传, 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 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 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 其实皆不然.艾草、菖蒲都是草药, 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 都因五月初五日这个`恶月'、`恶日'而来.粽子只是民间普通食品, 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 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 (三) 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 山西一带纪念介之推, 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 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於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 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 屈原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 端午节的纪念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四、夏至说.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 (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 期) 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则主张`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理由: (一) 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 在权威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中, 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 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关於竞渡, 隋朝杜台卿曾在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提出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 不一定是打捞投江的屈原.再者, 杜还毫不犹豫地把竞渡放到了夏至这天去分析. (二) 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 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 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 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日风俗的端倪, 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见解更明确: 汉代五月初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三) 著名的岁时风物的著作《岁华纪丽》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 时当中夏'.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太阳正合於正阳的位置.因此, 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来看, 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确就是夏至.
其他有关端午节的种种传说, 虽有事实的影子, 但往往把人们的愿望和感情加在客观事物之上.尽管端午的来历说法不一, 但由於人们常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 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还是把端午看成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如今每当端午节到来, 人们悼念屈原, `羡其清高, 嘉其文采, 哀其不遇而怒其志', (《离骚章句》) 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更加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热情.(俞奭勋 高琳珍)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