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 西楚霸王不过江东, 是因为虞姬已死.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兩者之间有联系, 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 因而不肯过江, 拔剑自刎.這样說很有道理, 单纯說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足.而這与《史记》上說的"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 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天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這段话一致."子弟散", 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 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 败局已定.因而, 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的学者提出, 自固陵战败后, 项羽连连败退, 退到垓下, 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 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 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 并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项羽因失败使江东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对江东父老的话, 垓下被围时, "虞姬死而子弟散", 他就应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 至阴陵又迷了路, 問一农夫, 结果被骗, 身陷天泽, 被汉军追上.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呢!逃至东城, 汉骑將之包围数重.尽管他"自度不得脱", 但还是把仅剩的二十八骑组织起來作了一番拼杀, 又"亡其兩骑".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因而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說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 也不合情理, 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於一种高贵的品质, 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 希望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 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來將战争结束, 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 "丁壮苦军旅, 老弱罢鞍漕", 所以对刘邦說: "天下匈奴长岁者, 徒以吾兩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 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 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約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 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說, 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兩千多年來, 无论是文人骚客, 还是历史学家都給予极大的关注, 但至今难有定论.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