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出祁山之前, 被刘备简拔於行伍之中的魏延, 曾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他說: "夏侯懋年少, 怯而无谋, 请让我带兵五千, 从褒中出, 沿秦岭而东, 当子午而北, 不出十日, 可达长安, 夏侯懋闻說我军到, 必会弃城而逃, 当地军粮尚足, 等他們再派兵來, 得二十日, 那时你带着大军, 也可以由斜谷到达, 一举而咸阳之西可定."--這一建议, 对敌情、路线、后勤乃至於战役演变都做了切合实际的分析, 实属上策.可惜的是, 诸葛亮以"轻躁冒进"为由, 予以拒绝.自己却谨守着"安从坦道, 万全无虞"的教条, 自汉中向西, 绕道平阳关、武都、天水, 而出祁山, 让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 笨重而迟缓地"武装大游行".
有选派將领問题.大家都推举魏廷、吴壹等人担任先锋, 诸葛亮再一次地违弃忠言, 选派了马谡.而马谡, 正是刘备临终之时反复叮咛"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的, 這就又一次地违弃了忠言.专断拒谏, 墨守陈规, 导致了街亭失守、一出祁山的失败.
可惜的是, 街得失败后, 诸葛亮只检讨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而末能检讨专断拒谏乃至於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结果在二出祁山、三出祁山的时候, 仍然是老一套, 打阵地战, 打攻坚战, 屯兵於坚城之下, 暴师於山野之中, 慢性消耗, 不战自败.
所以, 陈寿在奉命考定诸葛亮"故事"后评价說: "他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理民之一干, 优於將略."是很切中实情的.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