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百科 > 正文

杨月楼案

  • 日期:2009-05-18 13:22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北京著名戏班三庆班应聘到上海,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月楼领衔在丹桂戏园献技。演出头一天,盛况空前。看戏人中有一家广东富商的眷属,是两个中年妇女和一个妙龄少女。这富商姓韦,从事对外贸易,常年奔走于广州、港澳之间,家中妻女二人住在上海租界内,妻子韦王氏,女儿名阿宝、此外还有阿宝小时乳母王氏帮做家务。阿宝年方十七,杨月楼扮相威武英俊,一见钟情。
     剧终人散,阿宝心乱如麻。王氏察之,知其心意,于是愿替阿宝传书于杨月楼,阿宝遂书信一封,并与自己的年庚八字一起交给王氏。第二天傍晚,王氏通过丹桂戏园的案目(旧时戏园的招待员)陈宝生见到了杨月楼。杨月楼读完信,虽有意于这位才貌双全的富家小姐,但想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只得婉言谢绝。阿宝知之,从此茶饭无心,不久便卧床不起,王氏只得向韦王氏讲出实情。韦王氏为救女儿,决心成就这桩姻缘,恰巧这时杨母也到了上海,韦王氏通过陈宝生约见杨家母子,代女求婚。杨家母子为情所动,答应了这门婚事。当年中秋佳节完了婚。然而成婚不到三个月,罡风突起,棍打鸳鸯散。
     阿宝有一个叔叔,因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被其兄嫂逐出家门。他听说侄女结婚之事后,便借机敲榨杨月楼、被杨责打之。于是恼羞成怒,向租界会审状告杨月楼诱拐自己侄女、卷逃财物。巡捕房遂将杨月楼、韦阿宝、王氏拘押,后解送上海县衙门审理。上海县令叶廷春,素厌优伶,认为凡戏子皆不是好人,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其三人刑讯逼供。杨月楼屈打成招,叶廷春遂造成卷宗上报。虽韦王氏拿着婚书庚贴到县衙鸣冤,杨月楼的母亲亦派人带着婚书、庚贴、聘礼等证物来沪,三庆班班主也出具了作媒的证明,左邻右舍及参与婚礼的戏园同业亦到县衙作证,叶廷春明知判错了案,仍强词夺理。胡说良贱不能通婚,婚姻须由父亲作主。
     况且杨月楼亦招了供。故坚持不再重审,一切等上级批示及阿宝父亲返沪后再行质断。而阿宝父亲由广州返沪投案后,虽不同意其弟之诬告,但认为良贱不能通婚,表示不再认阿宝为女,愿听凭官府发落之,绝无异议。韦王氏知之,悲愤交加,一命呜呼。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叶廷春判决,阿宝交官媒择配。杨月楼再行杖责五百,依诱拐罪充军发遣。王氏掌嘴二百,荷枷游街示众。后府、省虽对此案复审,杨亦翻供,然官官相护,仍维持原判。就在刑部批复,准照所拟罪名,即将将杨月楼充军黑龙江之时,恰遇慈禧太后四十寿辰,她为了收买人心,传旨大赦天下,杨由此获释出狱,不过,此时韦阿宝已被官媒强迫嫁人。
     但杨月楼在狱中时,上海说书艺人沈月春仗义相助,并伴随至南京。杨返沪后,沈向其吐露爱意,愿结百年之好。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戏园和书场老板为媒,二人结为伉俪。第二年生下杨小楼,后亦是京剧一代名优。杨月楼回到北京后,从程长庚习老生,并改艺名为杨猴子,其义为戏子如同玩把戏的猴子,任何人皆可欺侮玩弄。改名之举表达了他对封建黑暗专制统治的无比愤怒与强烈抗议!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