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师 > 老师故事 > 正文

村小远去 一个老师和三个学生的故事

  • 日期:2012-01-08 14:3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村小远去
  逯家岭小学仅有的三名小学生。
  本报记者 龚海 摄
  4个人的课堂
  空荡荡的教室,4个人在这里就组成了一个课堂,这看起来多少让人感到窘迫。
  没有校牌,像一座普通的民居混在村子清一色的石头房里,若非看到院子正中旗杆上飘扬的国旗,我很难确认这就是逯家岭小学。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蔷薇静静地绽放在院落里,逯家岭小学冷清得有点异常,即便是下课时间,这里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嬉戏打闹,紧闭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门似乎关住了一切声响。
  这里是莱芜市的最高处,放眼望去,视野没有任何阻隔,清晨白蒙蒙的雾气从村前的峭壁底下升腾起来,被风赶着在村子里游荡,让整个村庄浸润着一片清凉。这是个星期五的上午,有农田,有房屋,却见不到人影。
  这所解放前就有的学校房子不算少,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其中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显然早就弃之不用,窗户纸被捅破了,透过蛛网,屋里散落着损坏的课桌椅和丢弃的农具。
  冲着大铁门的一间教室半掩着,三个学生坐在里面。他们并没有在认真上课,7岁的逯春雨和5岁的崔继硕坐在一条板凳上,窃窃私语,不时发出调皮的怪笑。看到有陌生人走进来,他俩马上不再吱声,迅速抓起手边没做完的一年级数学题。9岁的逯麦英上三年级,她是学校里唯一的女性,坐在教室的后排,一直埋头端详着摊在语文课本上的双手。
  除了七张整齐摆放的桌腿还有些前后摇晃的课桌,教室的富余空间还很大。
  空荡荡的教室,4个人在这里就组成了一个课堂,这看起来多少让人感到窘迫。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下面仅有的3个孩子都鸦雀无声时,课堂会很沉闷,末了,老师就只能自问自答,他必须得去适应这种尴尬的场面。
  学校里53岁的逯克栓老师一大早就给孩子们交代好课堂作业,还在黑板上专门给逯麦英留下了几道三年级的数学题。然后,他就一直在隔壁办公室的老式方桌前坐着,和村支书逯克全一起对着村里的房屋改造图纸研究了一个上午。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要竭尽所能地参与到村子的公共事务中来。
  这张图纸显示,村民前后错落地住在村子的峭壁边上,房屋非常集中,除去少有的几座砖房,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结构。有几户人家已经搬走了,剩下还有183户。
  其实在两年前,根据新村改造规划,这里山高路远,村民应该集体搬到山底下住。但离开了这里的土地,村里的老人们都坚定地认为搬走将无法生存,这使得规划一直没能推进。最后,村委会作出妥协,权且对村里的现有住房进行翻新改造。
  逯克栓只顾着自己手头的活儿,并不多说话。在学校里,他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墙壁上的一块黑板写着学校的课程表和教师分工表,而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美术体育,也不管是安全教育,还是财务管理,都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这里的老师、清洁工、校长。
  学校的衰落
  生源短缺,逯家岭小学的存亡也直接受到影响。每学年结束前,逯克栓有一项工作必须要做,他挨家挨户地统计村子里到底还有多少适龄入学儿童。
  逯克栓掏出自己款式过时的手机,看了看时间,中午12点已过,他赶紧抽身回到教室,给学生们简短地说了两句,让他们回家吃午饭,下午还要早点儿过来上课。
  没有放学铃声,老师讲完话,三个孩子挪开板凳就往外跑。逯春雨和崔继硕奔向了操场边的厕所,这个操场似乎不如叫庭院更确切,因为院子里除了花坛和旗台,没有任何体育器材设施,连乒乓球台都没有,而狭小的院子更不可能容下一座篮球场。
  在这个只有3个学生的学校里,要置办任何东西都会面临严重的经费缺乏。逯克栓回忆,2006年,他再次被调回逯家岭小学工作时,学校的生源情况并不比现在乐观多少,3个四年级学生,1个学前班学生,4个学生只能带给学校171元的办公费用。
  在逯家岭教书确实很困难,但逯克栓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6年。不过有一点容易理解的是,他自己就是村里的人,当别的老师从这里离开时,他只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就像四年前,这儿的一名老教师退休,他就赶紧申请从山下条件更好的崖下小学回来补缺。
  除了一双穿在脚上还算干净的黑色皮鞋,你很难觉察到逯克栓和村里普通村民的差异,在教书之外,他和其他人一样在种地干活,也和他们一样沉默少言。
  逯克栓尽量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逯家岭小学的办学条件。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他自己推着自行车到崖下去运涂料,沿途经过20多里的盘山公路,回来后他自己动手把学校墙壁粉刷了一遍。
  冬天的时候,他和妻子又到崖下挑来了铁炉子,把几年来剩下的炭渣和成了炭坯子,再从家里取来塑料布蒙紧门窗,生起炉子。教室里暖和了许多,3个孩子不用穿着布鞋呆在教室里冻得直跺脚。
  下转B03版
  有炊烟的地方就该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该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该有学校。我一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这个铁律现在看来全乱了,在很多地方,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上学的就更少了,去学校的路上甚至没有同伴照应,学校也不复当年之盛,冷清得让人愈发怀念往昔,学生很少,这甚至让老师教起来都不带劲儿。
  更难堪的是,微型学校出现了,它们有一个或两三个孩子,一个老师组织起全校的教学,看起来像私塾,但这无疑是农村教育失衡的无奈表现。
  教育资源日渐向城镇集中,进城务工的年轻家长们愿意把孩子也带去城里读书,希望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生源的匮乏,村小一度掀起撤并潮,但微型学校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
  6月19日,我来到莱芜市茶业口镇逯家岭小学,这所海拔645米的学校在距离莱芜市区百余里的山岭上,它一直艰难地维持着最基本的教学,一个老师带着三个学生。眼见着一学年又要结束了,学校是并是留,公平与效益之间的抉择,在现实条件下,总是让人很头痛。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