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 日期:2011-10-08 09:35
  • 来源: 寻找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为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我们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
那么,班主任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学生呢?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才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每次考试结束,按照惯例要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请家长签字,再把试卷交上来。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们也从未有过异议。

  这次成绩刚一出来,就有几个女同学到钱老师的办公室来看成绩。她们几个都是优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看到小洁的分数时,其中一个叫起来:“呀,62分,看来又得挨她爸爸一顿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吗?”钱老师吃了一惊。“怎么不打,上一次她因为考试刚及格,叫她爸爸签字,被她爸爸打了几个耳光。”那个心直口快的女生说道。“竟然有这种事?”“当然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考好挨过爸爸的打。”“那他们为什么不对我说?”“他们不敢告诉您呗。”钱老师不由得愣住了。

  下午放学前,钱老师发下试卷,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这张试卷我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让父母签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钱老师,有的怀疑,有的惊讶。钱老师微笑着继续说:“愿意让父母签字的同学,可以带回家给父母签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办公室申请。”“耶!”没想到同学们一起欢呼起来,真像过节那样高兴。“不过,每个同学得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保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响亮的回答。

  放学了,钱老师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申请不签字的学生就陆续来敲门了。钱老师都同意了他们的申请,学生们一个个欢天喜地地走了。看来,这些都是曾经挨过打或怕挨打的学生,还有几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想考好一点儿再给父母看。

  看着他们难得的笑脸,钱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是因为小洁们不再挨打,更是因为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同时也因为自己成功地走近了学生的心灵。

  二、理解学生的“忘乎所以”

  学生因痴迷而“忘乎所以”是童心的一种表现。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写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老师又继续写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赵老师“告状”。赵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赵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赵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赵老师说:“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以后,赵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小雨渐渐转变了: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赵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由于赵老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们,而孩子们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