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九种方式(2)
- 日期:2011-09-23 10:00
- 来源: 学拼音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9)“自我反思式”
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进行必要的点拨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与自我解剖,理性思考自己的过与失,明确自己前进的方法与方向,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并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反思体会。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班主任的点拨,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自己与他人等各方面的对比,并在对比中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思考、分析、总结。
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是一项细致的、艺术要求很高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达致最佳效果,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我把它比喻为遵循水的“四种特性”:
1、“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即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而要怀揣着一颗爱心,凭借一种真诚,采取一切可接受的方法,把握与创设一切可能的机会,使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自然然,不着痕迹地进行。
2、“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性”即有效的交流不是满足于表面化的交往,而是力求达到深度的情感和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是满足于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气氛渲染,而应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宽松、宁静的氛围,形成一种情感场与意识场,从而使双方体验到一种炽热的真情,达成一种理智共识,享受一种心灵的感动,使人的思想与道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不断的净化与升华。
3、“因时而异,因势而变的灵活性”即与学生的交流应选择恰当的时间与地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或喜欢接受的方式方法,使交流顺其心理,顺其性格,顺其自然。这就要求交流要随时而变,随势而变。
4、“滴水穿石的持久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期间还不免有倒退或反复,不可能总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往往像一条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所以,不应该奢求每一次的交流都尽善尽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交流由浅入深,由感受到感动。
教育从交流开始,成功的交流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而正确交流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会将教育推向高效,推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