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学生学得快乐吗(2)
- 日期:2011-09-04 08:58
- 来源: 优学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而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心里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纠其因,学生的厌学,有其内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内在因素:
(1)动机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远大理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外在因素:
(1) 家庭因素。家长本身没有求知求学的愿望和行动,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随便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2)学校因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只顾少数放弃多数,多方面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讽刺挖苦、训斥、处罚,使学生只有痛苦的、自卑的心理体验,没有愉快的、自信的心理体验。
(3)社会因素。“体脑倒挂”,看到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信“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的思想,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
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自信、激励情感。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学习成绩。但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超越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学生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灰心沮丧,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既要看到学生的短处和问题,更要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和鼓励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批评过多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情绪低落、放弃进取。
二、启迪求知欲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提出促人深思的问题,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示引人入胜、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等等,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这根主线上以趣激学,用“趣”统领课堂,引导学生多思善问,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求意识。还要利用课堂实验、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乐学的心态、会学的本领。
三、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结构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中要指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可过长,不搞“持久战”、不打“疲劳战”。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搞好教学,不能强制、逼迫学生学习。还要鼓励、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使其在学习中自我总结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