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对话,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孩子有钱了。另一方面,孩子并没有真正懂得该怎样对待钱。
从上海应聘到南昌市某私立学校的陈慕云老师告诉记者,在上海,一次大考之后,她买了叉烧、红肠等,带班上的几个住校生去公园玩。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渴了就到公园的自动售货机前买饮料,但是,没有一个人为老师买瓶饮料。回校以后,陈慕云出了一道作文题,大意是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玩,大家玩得很开心,公园里有自动售货机等,要求大家续写。结果,六年级两个班60个学生,只有四五个同学在作文里提到,玩渴了去买饮料时,想到老师会不会也渴了,应该给老师买一瓶。
孩子的钱,花在自己身上没问题,但花在别人身上他们却很少想到。和陈慕云同在一个学校的胡艳华老师说,她曾经在班上表扬一个同学,学校组织慈善捐款,他捐了30元。班上有同学比他捐得多,但都是家长给的,只有他是从自己每月35元的零花钱里拿出来的。
要教会孩子付出。其实不少孩子父母都有共同的经历,给孩子钱容易,可要他为爸妈花点钱可就难了。“错在家长。”陈慕云说。父母总是想到要给孩子些什么,却总想不到要让孩子付出什么。当孩子攒下不少压岁钱时,应当让孩子用自己的钱去交学费、书费,让他们明白,“得到”的同时还要“付出”。
在“钱”这个问题上,不但要让孩子懂得“付出”,还应该让他们懂得该怎样正确地花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周群分析说,花2元钱借一本书看,显然孩子不了解钱的价值,大人在街上租书,一天也不过一毛钱。这里有个技术问题,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花钱。
他提到了一名颇为精细的母亲,将每周给孩子的5元零花钱细分为三类:正常支出(如早餐),奢侈支出(如藕片、弹子球),益智支出(书籍等)。每周给孩子零花钱时,都要检查账目,还有一套奖罚措施,第一类支出,不增不减,花多少补多少;第二类要扣除,因为没必要花;第三类在补足支出的同时还有奖励。这套办法改掉了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理财”。
做父母不易,和孩子一样,有许多的功课要做。
母子对话:(电话里)“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你不会晕倒吧?”“不会,我靠着墙呢。”“有个女孩给我写情书。”(注:孩子上小学四年级)
“接这个电话,我觉得特可笑。”几天后,孩子的母亲说起这事仍觉得很有趣,其实那天孩子并没有真正拿到那个字条,字条被同学们抢走了。当母亲问孩子知道什么是情书时,孩子也显得有些困惑:“对呀,什么是情书?”
“不过是个游戏,只是玩这个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小。”胡艳华告诉记者,以前,写有“我喜欢你”之类的字条大多到小学四五年级时才出现,现在,二三年级就有了。这与我们的信息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且不说各种言情片,就是卡通片里的小卡通人物,有时还一对一对的呢。
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忠告是,珍惜孩子对你的信任。这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只是一种既温暖又可爱的情感。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且让他感觉你是一个可以绝对信赖的倾诉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地进入青春期,需要获取相关生理心理常识时,他是否信任你,是否愿意向你倾诉,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父母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当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或许,“六一”这天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就是蹲下身,倾听他们成长的声音,然后,和他们一起长大。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