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孟迁自传》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模仿对象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质量、有价值的模仿对象,对于孩子的自我建构来讲是极为珍贵的。想想看,哪一个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几个“准大师”呢?所以,自我提升、向孩子尽可能多地展示出色榜样、创造孩子跟优秀人物接触的机会,是真正爱孩子又懂教育的父母必然作出的正确选择。
作为应答者
最后,让我们看看,父母作为孩子的应答者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先来看一段母亲和孩子的对话:
童童:为什么你每个月都可以给奶奶200块钱,却不肯给我买那件我已经想了6个月的皮夹克?
母亲可能给出的三种回答:
1.“我给奶奶多少钱完全不关你的事。”
2.“奶奶需要这笔钱来支付医疗费,而那件皮夹克并不是你必需的。”
3.“虽然我很想既能拿钱照顾奶奶、又能为你买夹克,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同时满足这两个心愿,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成员。”
显然,第一种回答可能让孩子更加不满并产生愤恨;第二种回答可以让孩子明白“想要”与“需要”的区别;第三种回答就可以让孩子了解家庭责任的意义。父母的回答不同,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也不同,他们人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这组对话中的父母就是作为“应答者”在对孩子产生教育的作用。但是,“应答”并非仅仅是回答,它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给孩子的解释等,父母对孩子行为做出的反应,都是“应答”。
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人们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反应来确立或者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应答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都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里的一名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我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赶紧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举行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人一人负责修剪一块。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我们3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而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如果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必须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