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教子心得 > 正文

与孩子一路同行——半山亭与观景台(2)

  • 日期:2011-10-14 09:02
  • 来源: 父母学堂
  • 浏览:
  • 字体:[ ]

  及时总结,来源于知识的内部结构性,即段落性。自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佳佳就习惯于在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自己做出总结笔记,勾清这一个知识单元的内部框架,外部联系,重点与难点的再认识,及有关题型、测试方法分类等等。他的一个大笔记本上全部记着这些总结。实际上,这种阶段性总结是一种真正的“拔高”,它与老师、课本、教参上的那种小节有本质上的不同,即它不是从知识的理论体系推演下来的,而纯粹是感性的。因为这时孩子们只在课堂上得到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断的知识素材,还没有达到居高临下、全面整理的程度。但这时对知识刚刚接触,感觉新鲜突出,能抓住真正的要害。这种对于知识要害的感性体验十分可贵,如不及时积累,日后必然会逐渐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及时总结”恰恰保留了这些感性核心,形之于书面,日后偶一翻阅,学习之初的感觉就会喷如涌泉,这对加深记忆、透悟理解、彻底掌握当然是帮助极大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如登山,边走边看,奇峰异石,伟树绝花,令人不由得时而驻足时而流连。但如果一路走下去,看下去,乃至山巅,必然目疲头晕,眼花神喑,当时的种种印象哪里会再浮上脑际。正因如此,最善解山水之趣的中国古人,于名山奇峰,必于三五里处修一座“半山亭”、七八里处再修一座“小憩阁”,如此迤逦而上,整个山路是峰回路转,亭阁掩映。游人们走上三五里,入亭回首,说一番议一番,才将处处美景深印心底,永志不忘。学习上的“及时总结”,正是这种“半山亭”中“回首得趣”的传真写照。

  值得提到的是,“及时总结”的核心不在于总结出什么,而在于“总结”这一过程。如果不是自己来摸索、分析、整理自己的学习体会,而是将各种书本、参考书的千篇一律的“小节”、“结语”拿来抄一遍,或者借别人的“总结”誊写一遍,都是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的。所以,当我的女儿再上初中、高中,虽然哥哥的各种“总结笔记”堪称楷模,但她却从不去照抄,而坚持按自己的体验,去做自己的“总结”。可以这样说吧:名山是同一座,半山亭是同一处,但每个人要回味的美景却各不相同。只有如此,学才算是真有所解,真有所悟。


  宏观把握,来源于知识的整体统一性,亦即系统性。无论文科知识、理科知识,都有整体的层次、结构和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这个理论的结构和体系,在初高中的教学中,不可能事先给学生讲出来,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知识点,结构不可能凭空建立,体系更不能凭空出现。但是,中学课程,在着重传授几乎各自独立的知识点时,往往忽视了知识背后的宏观结构性与统一系统性,致使学生们不得不在一片迷茫的奇峰异石间盲目跋涉,多费许多脑力,多走许多弯路。再聪明的学生,也很难一下子冲出这片“迷林”,而当高中三年结束,终于露出知识的体系性时,要全面宏观整理所学知识,时间又不允许了,因为高考已迫近,有效的时间必须用于应试训练。于是许多学生明知自己底气不足,知识未能通透彻悟,但也不得不怀憾入场,勉强应试。其结果自然难以出类拔萃了。因此,如果说“及时总结”四个字,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做是可以的,那么,“宏观把握”四个字则要父母助一臂之力了。记得当年佳佳刚上初二,我丈夫便开始向他灌输“宏观把握”意识。每逢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父子二人便要“坐而论道”一番,其间不大接触具体的习题,更多地是讨论知识的内部联系,本章节与外部知识的接触点,本章节留下的空白,知识核心的扩张性与展延性。这时丈夫会适当地描述一下,这个知识点在全部科学及本学科中的地位、层面,及其对以前和今后学到的知识的作用、意义等等。特别是通过一些实例,讲出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自身定位、支撑基点及方向选择等等宏观问题。开头这种讨论还是即兴式的,没有什么事先的准备,后来越谈越有兴趣,丈夫便认起真来,将各科课本特别是数学课本拿来研究一番,又参考一套日本的数学教学法指导书,将个个阶段的数学知识加以体系化,并辅以课堂上没有的若干边缘性习题,写成了一本笔记。以后二人就边论边解题,有说有写,儿子的兴味更浓了。每到一个章节结束,主动地就会提出一些设想来议论。这样做虽然一时未必马上体现在卷面分数上,却使儿子的数学学得特别扎实。丈夫常和我说,这样做就像当年在乡村扎篱笆一样,不论扎篱笆用的一根根枝条多么坚硬、多么笔直,但仅仅松散地立在那里,而不用横杆将它们扎紧,不用泥土把根部埋实,篱笆也不会结实。至今,丈夫的那个小黄皮笔记册,已经成了家中一宝,女儿上初中时用到它,连亲戚、朋友们的孩子也都受其益。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