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广大家长对教育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错位、越位与不到位。以致造成,尽管现在家庭的生活空间愈来愈大,但孩子发展空间却愈来愈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愈来愈高,但孩子学习的动力却愈来愈小。
一、错位与越位
许多父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是学习,利用双休日让孩子去补习,去学电脑、学弹钢琴是学习,却忽略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家庭。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只要分数,只要名次,却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家庭教育成了家庭教师的代名词。孩子本该在家庭中学习的生活能力和做人基本规范被家长疏忽了,被放弃了。
有些学校老师把每日检查作业,并在上面签名的任务强加于家长,使家长充当监督孩子学习的“警察”,使回家作业成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作业,使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日渐衰退。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在学校里开设劳动课,在课堂里教学生包馄饨、叠被子、擦皮鞋……似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恰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错位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笔者认为:要解决孩子不愿学习的问题,是要建立正向的沟通渠道,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学会学习,而不是只允许培养有耳无嘴的孩子。
二、不到位
学校加强德育,重视行为规范,无可非议,然而,德育的根在哪里?在家庭。家长平时在家庭的一言一语无不是德育的语言,家长在家庭中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德育的行为。每个学生的行为举止,无不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这么说:问题在学生身上,根子在家庭。因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发展影响极大。
其实,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家长的语言和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塑造着孩子的行为模式与生活目标,并提供新生代的社会化基础。如果家长崇尚知识,自主学习,经常看书读报,自我改变,自我完善,那么家长的行为可以缩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
三、定位
家庭教育应该得到正确定位。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认为,也许就是父母教,孩子学。在父母的眼睛里,孩子也许只长耳朵不长嘴巴,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共同讨论的自由。
但今天,如果没有家庭学习,怎么会有正确的家庭教育?因为今天的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当前家长对学习的投入存在着: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轻自我发展的投入;重物质投入,轻情感支持;重金钱投入,轻共同时间配置,可以这么说:家庭中没有亲子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也便失去了有效的载体。
因此,家庭教育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才是当务之急!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