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曼辉的教育也是“功利”的,尽管她从不明说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但孩子得了第一时,妈妈喜悦的表情、接踵而至的奖励,让孩子认为“妈妈是在乎第一名的”,为了让妈妈高兴,她必须拿到下一个第一名。
当然,拿到下一个第一名的代价是更刻苦的学习。有一年大年三十,要吃年夜饭了,雯雯还在学习,她对家人说:“如果我不学习,我就有犯罪感。”
如今,刘曼辉在日记本里读到这句话时,心里隐隐发痛。“中国的教育太残酷了!”
刘曼辉承认,女儿学习好,原因之一是为了满足妈妈。“但让妈妈高兴成为学习的动力,也不算错吧?”后来,她读到了教育专家徐小平的《隧道里的风景》,原来徐小平的成功也是因为“要向妈妈证明自己”。
事实上刘曼辉也曾想过不那么功利,让孩子学习轻松些。开家长会时,她极力呼吁给孩子一些空间,反对学校节假日不休息。但其他家长反对声一片:你的伢自觉,成绩好,我们的伢非要学校管才听,不能放鸭子!
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出手的拳头击中的是教育体制这团大棉花,大环境改变不了,就只能在小环境里找出路。
孩子一边承受着“为妈妈高兴而学习”的压力,但另一方面,这个家庭又给了她尽可能宽松的土壤。
刘曼辉夫妇一直很少斥责孩子。小时候,雯雯有一次想让6只小鸡游泳,把它们淹死了。妈妈没有责备,而是告诉孩子,小鸡不会游泳,还引导雯雯观察鸭子与小鸡“脚”的区别,观察什么是“死亡”。
当孩子被伤害,有心理阴影时,妈妈总是努力找办法修补。有一次,3岁的雯雯突然说:妈妈,我们俩结婚吧。爷爷严厉地说:不好,这话说得不好。爷爷说话的口气较重,雯雯顿时大哭起来。从此,她再也不提“结婚”二字。
为了让雯雯再开口说这两个字,刘曼辉买了一套《世界著名童话集》,里面有《睡美人》、《白雪公主》、《被施魔法的公主》、《卡玛王子和布达公主》、《驴皮公主》等,每个故事都有结婚一词。念书时,妈妈会把“结婚”念得很重,几本书下来,雯雯懂了,说:我好傻,结婚原来是一个叔叔和一个阿姨生活在一起,我不能和妈妈结婚。
这是妈妈的错
等到第二次“爱的教育”演讲时,刘曼辉加了很多自己的教训,她把自己的伤口赤裸裸地暴露在听讲的家长面前。她认为,自己的教育并不完美,有的地方甚至很“丑陋”。
最后,她念了自己给上大学的女儿写的第一封信。当她抬起泪眼时,发现很多家长也落泪了。
家长更渴望“有缺陷的、真实的、摸爬滚打的教育模式”,如果说李亦雯离普通孩子很远,但刘曼辉的教育却就在身边。
刘曼辉是等到雯雯上大学了,因为想念孩子,把育儿日记翻出来看,才发现自己不是个合格的母亲。
在一本绿塑料皮、印着影星张瑜头像的日记里,刘曼辉看到了这样一段泛黄的文字:
雯雯回家说:上课时,老师要同学们造句“又……又”。一个小朋友被点起来后说:李亦雯又胖又矮。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连老师都忍不住笑了。听到这,爸爸妈妈也哈哈大笑起来,妈妈接着问“雯雯,别人笑了,你笑了没有”,雯雯说“没有,我没笑”。妈妈说,应该这样造句,李亦雯的脸又圆又红。雯雯说,别人才不会这样造呢,这是爸爸妈妈造的句。
近20年后,读到这番话,刘曼辉唏嘘不已。她说,当时自己没有用最好的方式保护孩子的自尊。
妈妈造的句掩盖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如果时间能倒流,刘曼辉希望说:雯雯,看上去你有点儿难过,给妈妈说说你的不舒服好吗?
实际上,这个“伤痕”一直留到现在,李亦雯如今只有80斤,可还在喊“减肥”。
“这是妈妈的错!”刘曼辉叹着气说。
几年来,她从很多来咨询的家长身上,反思自己过去的不足。有的场景几乎就是一模一样,可家长的处理方法却不同。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