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书法、小提琴、声乐、英语、物理、化学……” 上海某广告公司从业者詹妍从小便被父亲的“礼物”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亲自小成绩优异,常“花几麻袋的草稿纸去演算化学题”,但因上山下乡没能读上大学。改革开放后,他自修考取公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才颇受重用、仕途坦荡,“总之,他认为知识是绝对可以改变命运的”。
身为独生女,詹妍便被望女成凤、自视甚高的父亲当成儿子来养。她四岁开始练小提琴,拉错一个地方,妈妈就会拿针扎她一下。做完作业,爸爸检查时发现错误,眉头一皱,詹妍便立刻退到一米之外,“肯定是会打我的”。
最后,“哪怕是在饭桌上,爸爸如果把手扬起来挠一下脑袋,我都会条件反射跳开来,以为是又要打我了”。
31岁的詹妍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她还没有想好怎样教育,但是,“一定不会像我的父母那样了”。
“中国父母基于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一些经验,再还诸孩子,这个无可逃避”,黄湘雯说。比如,她为女儿选择的钢琴课,正源于女儿的爷爷年轻时要为爱唱歌的奶奶买一架钢琴的浪漫愿望。父母觉得应该吃素,孩子从来不知肉味;父母只吃粗粮的,孩子便以玉米、地瓜、土豆为食……
带着一代代人的经验与教训、愿望与妥协,每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家谱”增删矫正、绵延传递着。
在变化中迷失
2011年春节,詹妍特意买了三台小车模型,送给来家拜年的孩子们。不久,好友来访,带着一个六岁多的儿子。三台车模中,男孩毫不犹豫,抓过一辆最小的。
“孔融让梨”,詹妍立刻想起儿时语文课本中的美德故事,一阵激动,“你为什么不选那两辆红色、又大又漂亮的呢?”
“这辆是兰博基尼啊,那两辆不值钱的!”还没上小学的男孩回答说。
“前天,我和孩子他爸刚回到家,一岁半的儿子趁着大门打开,居然说要离家出走:‘爸爸,探险去了!’”从儿子拎着CD包的细节,深圳妈妈万静推测,儿子是从某部动画片中“自学”到这句口号的。
她忍不住哈哈大笑,现在的孩子营养好、发育早,“还有好多乱七八糟的话,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学到的。”
北京妈妈卢秀红在阻止女儿看体育新闻时遇到了新难题。女儿只用一句话就轻易说服了她:“同学们都在议论皇马谁谁谁,只有我不知道,我已经out了!”
困惑的卢秀红先问什么是“out”,再问什么是皇马。她不上网,不用邮箱和QQ空间。“俗话说三年一代沟”,她强烈感受到与下一代的思维差异。 父母们还能感受到老师的变化。万静曾听说,有一位幼儿园老师,特意在教师节来临前在班级上宣告:“今天××的家长给老师送了购物券,你们回家记得向爸爸妈妈说啊。”
学校要开运动会,一位学生家长赞助了班级全套崭新的运动服,不久,其他同学家长收到一条群发短信,内容是 “感谢××家长积极支持”等等。最后,深感压力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面子与尊严,不得不参与这种“竞争”。
“我家孩子,下周就要考钢琴八级了。考完了,我和他爸还想让他学舞蹈,你说是国标好还是街舞好?”不久前,万静接到一位好友的咨询电话。
“男孩学国标不好,娘娘腔吧?”她其实没什么底气,小心翼翼地建议。
她只是模糊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起,乐器特长才开始流行。起初是代表着高雅情趣的钢琴,后来还有萨克斯、小提琴、手风琴……接着回归到中国传统的古筝、二胡。女孩学芭蕾,男孩练国标、森巴和街舞。此外,还有国画、书法、声乐、围棋、珠心算、奥数、公共英语……
如果是优质老师小班上课,学费可能每小时上百元计。辛辛苦苦让孩子在学龄前钢琴考了级,可一来二去到了高中连五线谱都忘了。听到身边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一想到这些费时费钱、随着考试加分需求而变化无常的“特长潮”,万静就觉得头皮发麻、负担百倍,“算了,还是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咱们以后就简单学点什么”。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