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下午,妈妈特意请假早早来到幼儿园,她向老师介绍了孩子最近回家后变“蔫”了,请老师说说涵涵在幼儿园的状态,得知女儿的话少到几乎没有,通常以低声的“是”或“不是”回答问话,有时用点头、摇头、相应的手势或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小朋友也很少交流。妈妈很吃惊,她讲了女儿以前许多活泼可爱的故事。妈妈和老师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达成一致:涵涵的改变与环境的变化有关——表面看来是适应了全托生活,但实际上,孩子生活得并不愉快。涵涵需要更多的关注。
涵涵喜欢看书。于是,老师和妈妈商定,就利用这个长处,锻炼孩子当众说话的能力。在幼儿园,由老师负责——老师关注涵涵看了哪本书,并有意安排她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家里,由妈妈负责——亲子共读,妈妈讲一页,女儿讲一页,等孩子讲熟了,妈妈就安排全家人、邻居家的小朋友听涵涵讲故事;每周回家,妈妈还让她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新儿歌或故事讲给家人听。另外,老师建议妈妈,和孩子玩编故事的游戏,这样不但给孩子创造了多说的机会,也可以借此了解宝贝的内心世界,满足她的精神需要。三个月后,涵涵果然开朗多了。
点评:
有些孩子并非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对全托的不适应,就像涵涵,她的沉默其实是一种反抗。从每天都能见到父母,到一周回家一次,孩子会不会感觉被父母抛弃了?而在幼儿园里,又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孩子心里的郁闷不知如何排解。涵涵妈妈的主动沟通,使老师发现了孩子全托前后的变化,发现了涵涵渴望成人陪伴和关爱的内心需求,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给孩子更多的关注,使之从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这对涵涵来说,是及时雨。在幼儿阶段,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及时到位的切磋和循循善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关键。
建议:
定期和老师交流。把宝贝送去全托的家长往往是大忙人。但还是最好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一个月和老师沟通一次;也可以在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头后和老师聊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时间面谈,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或短信都很方便。经常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活动安排,家园配合,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
不回避孩子在家的问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是乖宝宝,可一回家就成了小霸王。对于这种行为反差,家长不可回避,而应该和老师共同想办法,采取一致的措施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纠正不良举动,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好品性,避免“5+2=0”的教育方式。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