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错误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
妈妈问:“2+3=?” 4岁的强强答对了。妈妈又问了几次2+3=?,强强有时答对了,有时没答对。没答对时,孩子就要吃“耳光”,妈妈边打边抱怨说:“这么简单的数都算不出来,都教了这么多次了。”
这也是门诊中发现的非常普遍的现象。咨询员说,这是以成人化的思维强加于孩子的思维。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能力,自己懂了就感觉很容易,以为孩子也应该懂,忽略了掌握知识需要过程。
家长应该怎样做?咨询员说,心态要下放,积极去了解孩子。应该从孩子的最低能力出发,教会他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逐步适应未知的社会。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一些问题孩子不会做,或者做错了,家长会想:“小小年纪懂什么?”认为孩子小而不去引导,也是家长中存在的普遍的心理。
常见错误四:什么都不管
上课时,斌斌会突然站起来,向大家扮鬼脸,惹得同学们哄笑。下课了,他一口气将班上的课桌放倒,将同学们的书包丢到教室外边,在同学们的惊呼中,他特别开心,成了谁也拿他没有办法的“害群之马”。家长不得不把他送到感觉统合训练室。评分后,他有明显多动症,感觉统合严重失调。
进行一个疗程训练后,斌斌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了。但是,在家人面前,他仍然表现得和原来一样,家长一来他就哭闹,还不时故意做错动作给家长看,边做边大嚷:“妈妈,你看我!”训练师注意到,这时家长在一旁看得哈哈大笑。训练员问他妈妈为什么笑,妈妈回答:“我觉得他这个样子好可爱。”
咨询师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从斌斌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对他的态度就是这样扭曲的,在他做了错事时,没有纠正和教育他。
尽管斌斌的行为是个例,但是据一些幼儿家长反映,类似行为在幼儿园屡见不鲜,如动不动就抢人家的东西,打人等等。杨玲说,家长的教育存在较大反差,有些方面什么都要管,有些方面又什么都不管。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幼儿开始抓起,从小将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否则,容易导致孩子没有责任感。
破解育儿难题绝招:做好三件事
唐淑玲说,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听话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调皮,社会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
她举了一个例。有个孩子喜欢在家中的墙上到处乱画,家长便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的过道上,专门留出一块墙给他画。孩子果然就不再乱画。当然,家长也注意了引导,不断地鼓励他画得好,带客人去观赏他的画。唐说:“关健是看家长的引导艺术。”
唐淑玲说,父母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防止和减少问题儿童的发生――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与孩子一起游戏的关系、与孩子相互尊重的关系、与孩子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以父母为荣:“啊,我爸爸妈妈怎么懂得那么多我不懂的东西,真了不起,我可要好好跟他们学。”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从细小的行为上做起,从孩子无意识时开始培养有意识的规范行为,从规范行为培养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要知道“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