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条新闻吸引了我—— 蔡笑晚一家在浙江瑞安市赫赫有名:长子蔡天文,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将子女一个个送上精英之路,“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是蔡笑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蔡笑晚在他新近出版的书《我的事业是父亲》中总结说,他们只是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中的一分子,如果说有什么独到之处,那就是他们把教子成才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去追求,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牺牲或不敢牺牲的东西。
看后很有感触。自问:我曾经把培养孩子当做人生事业去追求了吗?回答是:没有。而且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人也做不到。相反,我们倒经常看到一些模范、领导或名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忽视了照顾和培养孩子。他们的儿女有的也很优秀,很独立;但也有的很平庸,甚至很叛逆很糟糕。反而是一些小人物,自己很普通很平庸,孩子却很优秀,出类拔萃。自己成材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父母是否用心培养还是很关键的。但一般人也就是舍得投入时间和金钱,真正当作事业来经营还是少见的。所以人家老蔡成了,咱们还需奋斗。
还有个问题,就是传统观念认为还是自己的事业为重,为此牺牲爱情婚姻乃至孩子都是被人称道的。尤其对男子汉大丈夫就更是了,天天弄孩子好象很没面子的。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自己的事业成了,孩子的未来就不愁了。儿子吃老子天经地义,还用的着自己奋斗吗?但这很容易会催生出没出息的败家子,或者对父母冷漠的白眼狼。到老子痛心疾首的那一天,就什么都晚了。这样的例子可太多了。但愿天下为人父母的尤其是做父亲的都跟老蔡多学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退一步讲,即使孩子没像人家那样成功,至少父子(女)之间会很有感情,彼此也会少很多遗憾。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