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亲合观与原性说

  • 日期:2009-09-22 07:5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正如库恩(T.S.Kuhn)所说,亚里士多德心中的自然界是“一个以性质为本的宇宙”,他认为“本体上不可毁灭的初始元素,并不是物体,而是性质。”①在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中,火气水土失去了它们在四根说中的本原地位,变成了冷热干湿四种原始性质的复合物:热+干=火,热+湿=气,冷+湿=水,冷+干=土。以性质为本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优于质料的观念相一致。他一方面强调自然物中的形式和质料不可分离,另一方面又说质料是潜在的,形式是现实的;从表面看,他把形式和质料并列为本原,实际上认为形式才是真正的本原。同理,他表面上有时把四原性和四元素并列为本原,实际上却认为四原性才是真正的本原。他的“形式”范畴是对除质料因以外其余三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的概括,其中形式因含本性观念,动力因是爱憎说的扬弃,目的因含善的观念。他还把爱憎同善恶联系起来:爱是善的原因,憎是恶的原因。这就赋予爱憎以更明显的伦理意义,制约着人们尊爱贬憎。在相当长时期,人们对亲合概念的理解重吸引,轻排斥,就与原性说的影响直接相关。原性说还赋予四元素以强烈的伦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由以太[ether]构成的高贵的天体和以四元素构成的地上物体。在四元素中,轻的火和气接近天体,比较重的水和土高贵。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都具有这种机体论的特征。作为机体论的概念框架,他的原性说不仅为炼金术奠定了概念基础,而且构成了古代化学的主要思想背景。受制于此,“亲合性”成为波义耳以前化学亲合概念的表征。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