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亲合论
- 日期:2009-09-22 07:5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恩格斯曾用“运动形式”范畴来界定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并根据“物质的本质是吸引和排斥”的思想,将各种运动归结为吸引和排斥两种简单形式;同时,他还从“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运动的内在根据是吸引和排斥。这就揭示出一个基本观点:吸引和排斥作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具有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两层含义。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恩格斯的如下论断:“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①于是,化学运动形式可归结为化学吸引运动和化学排斥运动,化学运动的基本矛盾可表述为化学吸引作用与化学排斥作用的矛盾。用英文语词 Affinity 表达的亲合概念就是化学史上借以探究化学运动基本矛盾的关键概念。从历史上看,探索如何解释亲合概念的活动,一直是做出化学发现的动力②;从逻辑上看,亲合概念通过与化学组成、结构和过程研究的密切相关,反映着化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③。因此,依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来考察化学亲合观的演变,理应成为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什么是概念?我们可以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定义来加以分析。定义 1:“概念是以直接统一的形式对于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所作的思想反映”①。定义2:“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②稍加分析,便可看出定义2比定义1更加合理一些。例如,按定义1,在道尔顿以前,原子概念不复存在;按定义 2,从古希腊起就有原子概念,但在道尔顿以前只是原子客体固有属性的反映,在道尔顿以后则是原子客体本质属性的反映。我们可以说,原子概念从古希腊到道尔顿,经历了类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演变。准确判断这种转变的前提是具有“科学概念”的明确判据。为此,我们提出三条尝试性的判据。本质性判据:科学概念不仅反映某类事物的固有属性,而且反映其本质属性;检验性判据:科学概念或其构成命题可通过实验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检验;明确性判据:科学概念的内涵可通过特定概念体系明确地加以表述。概念除了具有由类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演变方式以外,还有如下三种演变方式:概念原有涵义的深化;概念适用范围的变化;概念的涵义借助新语词来表达。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指出在特定时期亲合概念主要按哪一种方式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