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化学用语是一系列符号或图式,学生只有对它们会写、会读、会用时,才算真正达到掌握。由于符号、图式的数量甚多,而且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大。如果这个难关过不去,整个化学学习将难以进行下去,学生就会掉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化学用语在化学科学工作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启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另外要讲求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学习上能不断获得“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学用语教学要获得好的效果,一般要求作到以下3点。
一、理解涵义,“名”“实”结合化学用语是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化学事物——的一系列符号或图式,因此,它与化学事物是“名”“实”关系。化学用语不仅代表化学事物,而且蕴含着特定的化学概念。化学概念也是对化学事物的反映。因此,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化学事物3者存在着如下关系:
化学用语教学必须做到“名”“实”结合,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涵义。例如,讲一种元素符号或一种化学式,就应该让学生想到它代表什么元素或什么物质,以及那种元素或物质具有什么特征。讲一个化学方程式时,就应让学生想到它描述了什么化学反应,在发生这个化学反应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化学用语的内涵,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充实。
例如,水的化学式H
2O,在初中,学生只知道它表示:(1)水这种物质;(2)一个水分子;(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4)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5)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6)根据水分子的组成可以推算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到了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了物质的量之后,他们又知道H
2O代表1mol水,其摩尔质量是18g。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记忆负担是很重的。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涵义,把符号、图式与物质的特征、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加理解记忆,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
二、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化学用语由于数量多,枯燥乏味,成了教学难点。而过去的初中化学课本仅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集中放在第一章的后三节,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多的化学用语是不可能的。根据许多化学教师的经验,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从讲绪言课开始就陆续出现,注在物质名称的后面,让学生多见、多写,到讲第一章后三节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以后,再在讲课和作业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加以练习和巩固,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加强练习,达到三会使用化学用语是一种智力技能,掌握技能,需要练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于化学用语必须达到写、读、用三会。首先,要会写,要写得合乎规范。学生在写化学用语时,常犯这样一些错误:(1)大小写混淆,例如把Mg写成mg,Cl写成cl,H
2SO
4写成H
2So
4,CO写成Co。(2)上下标书写不规范,例如把H
2SO
4写成H
2SO
4,PO43-写成PO4-3。(3)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不写必要的反应条件,乱写表示气态的箭头,乱写可逆号,等等。例如把
读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不严谨的。应读成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前者是由于学生不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把化学方程式当成数学方程式了。后者是由于不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碳酸盐包括可溶性碳酸盐和难溶性碳酸盐,按照规则,难溶物不能写成离子符号)所致。再次,要会用。
在学生会读会写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巩固,就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练习,可采用中文名称与符号互现的方法。练习时教师说出元素化合物的中文名称,让学生写元素符号、化学式。教师提出元素符号、化学式,让学生读出它们的中文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涵义。至于化学方程式的练习,教师可以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事实,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或者教师给出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的有关事实。或者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制取等,都是练习书写、使用化学方程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