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2017届
“三诊”作文(“书法”与“键盘族”)解析及考场作文选
四川省新津中学
【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分析一】
【参考立意】
一、赞成“手写汉字”:
(1)汉字书写,需要回归手写
(2)让传统书写技艺世代传承
(3)我们应重视汉字手写
(4)手写汉字,不应衰落的文明素养
(5)传统文化不可轻易抛弃
(6)莫让现代科技淹没传统文化
(7)“失写症”当警惕
……
二、赞成“打字”:
(1)不必恐惧“失写症”
(2)打字,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打字”成为常态未尝不可
(4)“打字”并不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三、辩证看待二者:
(1)“手写”与“打字”同等重要
(2)“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携手发展
(3)在继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还应兼顾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
【写作提示】
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
东北新闻网
近来,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因为,它们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8月9日《人民日报》)
自打读书开始,老师们便教会了我们读书写字,从拼音到笔画,从握笔姿势到用笔尖在作业本写出的一个个方块字,这就样,汉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至今。目前,电脑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键盘代替了笔尖成为了主要工具。其实,笔尖和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
首先,笔尖和键盘都是汉字的书写工具,汉字的书写工具的进化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的演变,到现在的“机笔”——键盘,这是科技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但它们书写出来的都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汉字,都是在用一个个方块字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
其次,笔尖和键盘在书写汉字时各有优势。用笔写汉字、用键盘敲汉字,都是用汉字来表达传递信息,但他们都各有优势。在工作时首选键盘,因为一般而言,用“机笔”写字速度快、效率高,还可以节约纸张成本,同时“机笔”写出的汉字正规,避免了错别字和因书写潦草让人无法识别。而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软笔、硬笔练习书法,既养生又怡情,笔下汉字或气势磅礴、或潦潦草草、或飘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古代诗词名人笔下的诗词句,是汉字文化,现代的“机笔”写作,也是汉字文化。总导演关正文也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本意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并“重温汉字的美好”。程荣说,“汉字用来记写汉语并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就像节目参赛选手说的一样,“不论输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总之,笔尖书写出来的和键盘敲击出来的都是汉字,书写出来的都是几千年来的方块字。不管是笔尖还是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至于提笔忘字、手写汉字是否会衰退,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从上学开始,首先要交小朋友们的就是读书写字,而不是都抱着电脑在敲字。再则,虽然现在是“机笔”时代,但在休息之余的时间内,还是希望我们能提起久违的笔,抄抄诗句,练练书法,重新享受手写汉字的美好。
“失写症”是一种可怕的是社会病
随着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此前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的热播,我们生活中天天使用,又常常忽视的汉字成了热门话题。虽然节目里是一群中学生在比拼,但对成年观众造成的冲击也不小——不少人开始反省,自己是否有提笔忘字的尴尬。有专家认为,“失写症”已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根本解决办法是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们练好“童子功”。(10月6日《南国早报》)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一切全都在电脑中操作。
“无纸化”办公公“无笔化”写字也进入百姓家,电脑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来说带来很大,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方便,助长了人们懒惰和僵化,“失写症”也随之而生。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已经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病”。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字是传承、是文明,传承中国古老的成文化。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失写症”提笔忘字,乃至错别字连天,仍然让人感到尴尬。俗语常说:“字如其人”,尊重文字其实就是等于尊重与你交流联系的文字接收者,我们不能要求执笔者都写出一手漂亮工整的字词,但希望提笔忘字者至少能够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写出一个或一段规范的字句。
我们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美好享受——汉字书写。解决“提笔忘字”的根本还在于让书写教育回归学生课堂,回归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拿起纸笔,从你我做起,开始书写,享受书写!
走出汉字危机
需要法律发力
东北新闻网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街头一幅公益广告被网友拍照发到网上后,引来网友们争相调侃。这幅落款“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公益广告写着:“一日不吃饿得荒,一季不吃饿断肠。”很多网友一眼就看出,“荒”是个错别字,应为“慌”。类似的尴尬错字,《法制日报》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也经常发现,例如,“限外籍车辆”写成“限外藉车辆”,“顾维钧旧居”写成“顾维钓旧居”……(9月24日法制日报)
社会用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尤其是街头文字更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名片,然而,当前街头错字泛滥现象是让人痛心。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字污染,影响社会文化健康氛围,一方面这些错字会对社会起一个反面示范作用,尤其在当前汉字“失写症”愈发严重的当下,这些面向公众的不规范用字反过来又会加剧“失写症”的蔓延。
汉字危机不仅是一种文字危机,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危机,民族文明精神危机,一个公民,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写不对,写不好,还谈什么民族自尊,自信,如此这样,不但自己失去自信,也会让别人瞧不起。
如何走出汉字危机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考我们的法律发力。其实,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法有着十分清晰的规定。该法还对具体的监管责任进行了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可见,制度法规十分完善,关键是发出真力来。
如何发出真力来呢?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文字法律法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公民从法律的高度认识错字的严重性;二是强化对管理部门的考核,比如对监督部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督促他们主动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实行惩戒,消灭错别字;三是各地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行动起来,做好对街头文字的检查,防止错字泛滥现象出现。
当前,汉字危机已经是一个让人惊骇的现象,从汉字书写,到汉字运用,都存在严重问题,我们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汉字,消灭错字,让汉字走出危机。汉字走出危机,不仅是汉字的运用问题,更是我们书写文化,书写文明的秩序走上健康轨道的问题。汉字危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不和谐音符,我们必须走出汉字危机,这是对民族自尊的负责,是对民族文化的负责,对国家文明的负责。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