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详解
原创:深圳鲁力
1
所谓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第2题C项设为: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解析:C偷换慨念。原文说“非常”重视,不是“更加”重视。
【例1】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试卷第1题A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
【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第五段文字说: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试卷第2题D选项为: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析:原文中说“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命题者故意将
【例3】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试卷第2题B选项为: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解析:B项用两个陷阱:①.遗漏信息“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②.偷换概念,将:“官府推行”说成“政府发行”。原文是“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试卷第1题C选项为: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解析:原文是“选择”而C项为“修正”,显而易见,偷换概念。
2.张冠李戴。
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试卷第2题A选项为:
A.
解析: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选项A设题为: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解析:A项张冠李戴。应该将“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改为“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选项B设题为:
B.
所谓以偏概全就是将部分改成全部。比如:故意去掉“有的”“部分”或限制中心词的“数量词”。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之一”“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
【例1】2016广州高考模拟卷《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选项A设题为: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解析:A项以偏概全、或称:遗漏信息。原文可见“其”原因主要两点,选项故意遗漏了一点。
解析:B以偏概全。原文说“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不是“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
【例3】考卷《草婴: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一段:
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
试卷第1
A.草婴一生专门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里翻译了众多苏俄作品,使俄罗斯文学拥有众多的中国读者,草婴也因此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解析:A项“扩大范围”或叫“以偏概全。原文为“自1942年起,而不是“一生”。
【例4】《中国文化的内涵》原文说: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4.是非颠倒(又称“反解文意”)。
所谓是非颠倒,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将“肯定”说成“否定”,“否定”说成“肯定”。
试卷第2题C选项设题为: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例2】2015全国高考《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一文原文说: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
试卷第一题C选项设题为:
解析:C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反解文意。)
【例3】《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段2: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试卷A项设题为: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解析:是非颠倒(反解文意)。“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与原文“背诵本文和注释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意思恰恰相反。
5.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即在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注意表示因果的词语:“由于”“因为”“因此”“导致”“结果”等等。
【例1】2016广州高考模拟试卷《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解析:强加因果,原文是“而且”,不是“因而”。
【例2】:2014全国考题《《美的奥秘》原文第四段文字说: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试卷第3题D选项设题为: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解析:D项强加因果。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悲剧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而不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
【例3】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试卷C选项设题为: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就是说从原文看,
【例4】2015河南考题《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第三段说:
唐、宋诗人之所以对物候何如此直觉的感性认识,是由于他们审察事物周密而勤快。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结庐锦水边,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试卷第3题D项设题为:
B.杜鹃鸟叫声哀怨,和杜甫晚年入川后困顿、漂泊的凄苦心境十分契合,因此,诗人特别留心杜鹃鸟,写了不少感人的诗作。
解析:B项强加因果。在此语境中,文章列举杜甫写杜鹃诗的例子,是用于说明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审察得周密,并及时写入诗歌。
所谓混淆判断,常常表现在以下方面:①.
【例1】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卷第3题A选项设题为: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解析:该选项忽视了“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这一句,将“未然”(没有实现)说成了“已然”(已经实现)。
【例2】(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试卷第D选项设题为:
D.
解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3】考题《反刍思维也有好处》
也许,反刍思维可以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并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试卷第2
C.反刍思维可能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的困境。
解析:“或然”“必然”混淆。原文由“也许”这个假设。
【例4】考卷《蒙特卡罗的模拟》段1:
但蒙特卡罗模拟有一个危险的缺陷:
B.如果输入蒙特卡罗模拟中的随机数不是随机数,
解析:B项判断混淆。选项将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都‘可能’是错误的”不是“必然”。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随意添加毫不相干的内容来迷惑考生。
【例1】2015全国考题《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第二段: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试卷第1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解析:
【例2】2011全国考题《什么是意境?》原文: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试卷第3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解析:C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的表述。
【例3】高考题《诗经》(金开诚)第一段说: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试卷第1题A选项设题为: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一句。
8.断章取义(或称“遗漏信息”)。
所谓遗漏信息,就是指命题人在概括内容时故意概述不全,遗漏信息,瞒过考生的眼睛。
【例1】《生命的起源》段1: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选项设题为:
D.
解析:D项断章取义。遗漏了一条重要原因“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
【例2】考题《草婴:一生一件事》原文说:
这部小说和其他苏联作品一起,帮助催生了一个创作流派,即“干预生活文学”。
试卷第一题D选项设题为:
D.草婴翻译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催生了一个创作流派,即“干预生活文学”,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受这部著作的影响。
解析:D项遗漏信息。原文是“这部小说和其他苏联作品一起,帮助催生了一个创作流派,即“干预生活文学”。
9.答非所问。
所谓答非所问,就是指选项内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的性质、内涵或者外延不一致(不在范围之内)。
【例1】2013全国考题《试论中国凤文化》
试卷第1题设题为:“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提供的选项有:
B.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
解析:B项答非所问。这是对“鸑鷟”的解说,而不是对“凤”的形象的表述。
【例2】银川考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段4;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问题.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试卷提供的选项为:
A.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所谓指代混淆,就是指代词指代的对象不对。
【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第一段: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试卷第1题B项设题为: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同,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楚,《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析:B项指代不明。“其”应该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
【例2】西安考题段1:
201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
试卷第2题A项设题为:
A.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对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进行了分析检测,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重大突破。
解析:A项指代有误。“这”是指“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
11.主客颠倒。
所谓主客颠倒,就是将主体和客体主次关系故意颠倒。
【例1】《草婴:一辈子一件事》原文第一段文字说:
当时,团中央宣传部发出推荐这部小说、学习主人公娜斯嘉的号召。
试卷第一题c选项设题为:
C.草婴把自己翻译的一部苏联小说推荐给团中央宣传部,团中央宣传部在全国青年中掀起了“反对官僚主义、关心人民疾苦”热潮。
解析:C项主客颠倒。原文是“团中央宣传部发出推荐这部小说”。
12.归类不当。
所谓归类不当,就是所举的生活事例的外延与概念的外延不符,或者所举的概念与原文中的概念不同类。
【例1】2014全国卷《美的奥秘》第一题:
试卷第1题设题为:“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选项B设题为: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解析:B项归类不当,“例证与论题”性质不符。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可以看出,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悲剧的范畴。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选项B设题为: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解析:B项归类不当。周朴园的话是直白,不属于春秋笔法。
【例3】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原文说: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C项设题设题为:
C.佛教学说中的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八正道、四圣谛等属于知的方面,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则属于行的范畴。
解析:C项归类不当。原文说: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13.
曲解文意,是指命题者故意歪曲理解文章中的概念、句子或文意,已达到干扰考生思维的目的。
【例1】2016广州一模《《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试卷第1题D
D.
解析:原文中“厚往薄来”的意思是:“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本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的转述不正确。
【例2】2016广州适应性测试卷《读书与自动的研究》:
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书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的把自己“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第一题A项设为:
A、如果我们安于读书,读得越多,接受外来的思想越多,就会把自己“自主研究”“自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解析:曲解文意。题文一对照,明显看出推论不当。
14
所谓改变程度、性质或范围,就是故意强化或者弱化原意的程度,更改原意的性质,扩大或者缩小原意的范围。
应激激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考题A设项为: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
解析:改变性质。原文表述的内容都属于
试卷设题为:
B.反刍思维的目的是试图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可以说,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会提高人的认知。
解析:改变范围。原文有“在适度范围内”这个条件。
所谓结论绝对,就是将原文的说法主观绝对化。
注意这些词语:“只有……才要”;“只要……就……”。等等。
【例1】考题《自然美与艺术美》段1: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
试卷A项设题为:
A.艺术只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试卷12题设题为:
解析:说法绝对。将原文的“凡是”改成“只有”,改变了条件。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