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材料一:2007年底,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2008年11月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十大政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10分)
1.参考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央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这一哲理的体现。(5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这次调整目的明确,计划性强,是在正确分析判断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分)
2.(2008海南卷23)(10分)
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2.答案:①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②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④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1分)
3.(2008北京卷40)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
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10分)
3.参考答案: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
②努力发挥认识(意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4.(2008广东卷40) (17分)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4.(1)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4分)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4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5.(08年广东高考卷·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5.参考答案: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6.(09广东高考卷·11分)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6.答案要点:(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7.(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7.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8.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8.参考答案: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9.(2008全国卷Ⅱ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9.(1)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说:实践决定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10.(20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10.(1)答案要点: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三)唯物论与认识论综合运用
11.材料一:2008年 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
(2)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6分)
11.答案要点:(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分)
(四)唯物辩证法
之一:联系观
12.材料一:塑料袋的发明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但是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保灾难,目前处理这些难以计数的废弃塑料袋只能高温焚烧或挖土填埋,必会产生大量有害烟尘和气体,长期污染土壤。
材料二:针对塑料购物袋泛滥的危害,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请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塑料袋与人类的关系。
12.参考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塑料袋的生产、使用和人类生活、环境保护密切联系。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联系,也要重视事物的不利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看到塑料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又要看到它给人类带来了环保灾难。③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滥用塑料袋带来了环保灾难,这说明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就会受到惩罚。而针对塑料购物袋泛滥的危害,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正是正视了事物的客观联系。
13.(09年广东高考·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材料2:略。
(1)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13.(1)答案: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4.(2008海南卷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8分)
14.参考答案:①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分)
②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3分)
③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2分)
15.(2008全国卷Ⅰ39)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10分)
15.参考答案:①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16.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严重污染。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专门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制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2000个新建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境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
16.参考答案:(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一事物不仅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它自身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某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联系。
(2)联系是具体多样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某市和珠江三角洲各不相同。要具体地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那些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广东省某市的做法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从全局着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条例》的制定以及材料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之二:发展观
17.(2010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略。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17.(2)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18.(2006重庆卷)材料四: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8)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10分)
18.(8)参考答案: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19.辨析: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10分)
19.参考答案:(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正确的。唯物辩证法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2分)(2)但认为“质变是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准确的。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即质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坏变好,另一种则是由好变坏。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就是新事物的产生。(3分)(3)认为“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也是不科学的,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量变、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都有实际意义。(5分)
20.辨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因此,重视量的积累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11分)
20.参考答案:(1)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是正确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和发展创造条件。(4分)(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要实现事物的发展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分)(3)并非所有量的积累达成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重视量的积累不一定会实现事物的发展。只有上升的、进步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2分)
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21.论述题:我国东南某县盛产茶叶,素有“中国乌龙茶之乡”的美称,但因长期的粗种粗营,以茶为生的茶农始终未能摆脱贫困,使该县成为所在省最大的贫困县。1996年以来,该县政府决心改变贫困状况,积极组织力量对茶园的土质、品种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精、绿、特”的发展策略,推进10万亩优质红茶和6万亩绿色茶叶基地的建设,引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提升茶叶品质。同时,他们在海内外许多城市发起强大的宣传攻势,使该县优质茶叶声名远扬。该县政府没有满足现状,他们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形成“种茶、品茶、论茶、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等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短短几年时间,该县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且已发展成为知名的“茶都”和生态旅游胜地。
该县政府在带领茶农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是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21.参考答案:(1)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该县政府着力探索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最终走上了富裕道路。(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该县政府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引进外来技术,开拓海外市场,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3)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该县政府首先对茶园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使该县从贫困状态发展成为知名的茶都和生态旅游胜地。(4)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该县政府带领茶农克服技术、市场等困难,通过发展茶叶经济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之三: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22.(2006·北京文综卷)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2.答案: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3.(2008宁夏卷38)(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6分)
23.(2)参考答案:①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②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弊害的正确选择。
24.按照构建和谐家园的要求,扬州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使之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又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和规划方案不仅使地方丢失了应有的特色,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地丧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使扬州成为和谐家园。
24.参考答案:⑴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建设和谐家园,既要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要求,又要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4分)⑵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建设和谐家园,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4分)⑶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扬州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扬州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使扬州成为具有文化古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4分)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扬州城市建设要符合现代生活这一共性,又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4分)
25.辨析: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
25.答案:⑴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分)
⑵矛盾分析法包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两分法、两点论;(2分)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等。(2分)
⑶坚持全面的观点属于坚持矛盾分析法,但认为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这是不全面的。(2分)
26.(2010年南海区摸底考试第37题第二问)材料:2010年7月2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动力。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地区着重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6分)
26.(2)参考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广东省文化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又存在不足。(4分)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广东省文化建设既要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又要发展好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4分)
③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不同,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东省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发挥广东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4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广东省文化建设要把突出地方特色和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4分)(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广东省文化建设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4分)
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都体现了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体现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产生影响,所以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3.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既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顺,不忽视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实际运用:
①“一国两制”下两制的地位不同,国家的主体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④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与评价。
⑤客观看待当前我国的社会形势。
之四:辩证否定观
27.辨析: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一切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27.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
②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过时的消极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因此,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而不是否定一切。(3分)
③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立足实践,尊重规律,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并不能推动事物发展。(4分)
④认为“否定一切就能推动事物发展”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分)
(五)唯物辩证法综合练习
28.(06年江苏高考)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1)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2) 运用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
28.参考答案:(1)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2)①世界各国防控禽流感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要在加强整个国家防控体系的同时,加强防控禽流感的国际合作。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有其客观规律,要认识和利用其内在规律,形成防控禽流感的对策。③要防控禽流感,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既要充满胜利的信心,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29.(2008山东卷29)
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7分)
29.参考答案: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30.材料: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市场,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多种种植业;成立行业合作社,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扩大了销售渠道;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帮助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地理标志产品,使农产品顺利打入市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走出了新路子。
结合材料,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30.参考答案: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岗村根据自身特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的方法。小岗村把产业与市场,公司与农户等联系起来,并带动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小岗村人民在发展过程中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④矛盾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小岗村坚持用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民
增产增收,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历史唯物主义
(一)唯物史观
31.简答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立刻会带来精神生活的提高。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31.参考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因此,“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立刻会带来精神生活的提高”的观点是错误的。
(3)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材料:2008年12月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辨题: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2.参考答案:(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彻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因此,辨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3.材料:人民公社时期,大锅饭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民普遍的贫穷,吃不饱饭;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冒险实行“大包干”,开启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更新。
问题: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我国农村面貌不断更新的原因?
33.参考答案: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正是农村改革创新的大力推进才使得农村面貌不断更新。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小岗村村民开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创新了新的社会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才使得农村面貌不断更新。
34.(2009年广东高考政治卷)(8分)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2)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34.参考答案:(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35.(2006年广东政治卷35题)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了人间。在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9分)
35.参考答案:(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赞扬”的说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3分)
(2)丛飞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个人也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行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值得大力赞扬。(3分)
(3)两种看法体现了不同的荣辱观,这是由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要确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
36.辨析:是否坚持真理是衡量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36.参考答案:(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坚持真理就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但是,不能只把是否坚持真理作为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还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总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37.(2008广东卷40) (17分)材料l:略。材料2:略。
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2)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7分)
37.(2)参考答案:①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
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8.辨题:只要事事尽力,人们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8.参考答案: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主观因素,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导。题目观点提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事事尽力,有其正确的一面,看到了主观因素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4分)
(2)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因素,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努力,是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4分)。
(3)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要事事尽力,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还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奉献才能实现(2分)。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综合运用
39.(2007年广东高考)(1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39.参考答案:(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40.材料: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也不断推进,确保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请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2)材料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40.参考答案:(1)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性跨越说明了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确保村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的实现,这些都是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做法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材料做到了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既取得了历史性跨越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又面临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同时,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短缺转化为过剩。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运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时,既充分肯定了成就,又指出了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样就抓住了发展这一本质及主流;同时还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样就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做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