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易错知识集锦
源自 太子头上
专题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常设陷阱
1.混淆部分和整体。在数量和范围上相互混淆,把阅读文本中对部分事物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的判断,或者把阅读文本中对所有事物的判断表述为对部分事物的判断。要注意“一些”“全”“都”“所有”“一切”“各种”“有些”等词语。
2.混淆已然和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发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将要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错误项时,故意把“将要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发生的情况”,或者相反。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已经”“将”“将要”“了”“认为”“设想”“方案”“某一天”等词语。
3.混淆时间的先与后。把先出现的事物或现象说成是后出现的,或把后出现的事物或现象说成是先出现的,在时间的先后上相互混淆,借此来设计错误项。
4.混淆或强加逻辑关系。在错误项的设计上,颠倒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或强加某种逻辑关系。要注意具有多重关系的复句。
5.混淆肯定和否定、或然和必然。原文是肯定(否定),选项表述成否定(肯定);原文是或然(必然),选项表述为必然(或然)。具体体现在“可能”“也许”“或许”“肯定”“一定”等词语上。
6.混淆有和无。文本中没有某个信息,命题者设计的选项故意无中生有,凭空臆造。这一点,有时还体现在故意夸大其词,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作用等。
7.混淆主要和次要。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混淆。考生对“最主要”“重要”“此外”“另外”“之一”“根本原因”等词语不可掉以轻心。
8.混淆人物和事件,张冠李戴。把一个人或几个人做的事情说成是另一个人或其他人做的,混淆相关人物和事件。
9.选项和题干毫无关联。在错误项设计中,命题者有时会设计出和题干毫无关联的选项,如题干问的是原因,选项却是结果,题干问的是结果,选项却是表现等。
专题四
高频文言实词中容易译错的义项
□爱:爱惜、吝啬。
□报:答复、往复。
□病:担心、损害、困乏。
□次:驻扎、依次。
□存:慰问、抚恤。
□德:感激。
□辟:征召、回避。
□阿:偏袒、迎合。
□购:悬赏征求。
□恨:遗憾、怨恨。
□俭:不丰足。
□课:督促、考核、征收赋税。□厘改:改正。
□令:美好。
□期:约定时日。
□穷:困厄。
□然:认为正确。
□速:招致、召请。
□微:没有、暗中。
□假:凭借、借、暂时代理的。□闲:熟习、文静。
□治:安定太平。
□省:问候、察看。
□厌:满足。
□尤:指责、罪过。
□阅:经历。
□知:主持。
□字:养育、女子许嫁。
□徙:调动(官职)。
□本事:原本事物、本领。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 □故事:旧事、先例。
高考翻译题中易译错的文言句式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奚以”宾语前置句)
2.光武所幸之处,(阴兴)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甚见亲信”被动句)
3.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
4.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所以”固定结构)
5.(陈)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见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得非……乎”固定结构)
6.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不吾知”宾语前置句)
7.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洵奇男子也”判断句)
8.(申)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相信。(“不见听信”被动句)
9.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甚矣吾贫”主谓倒装句)
10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亦不之虑”宾语前置句)
1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其李将军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1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译文: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不吾予”宾语前置句)
13.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何言”宾语前置句)
14.(吴)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吴良想把原来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百姓非常恐惧。(“农故为兵者”定语后置句)
15.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译文: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君,我辈中人也”判断句,“勿辱于县”状语后置句)
16.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缙绅之交于孟祥者”定语后置句)
17.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无乃……欤”固定结构)
18.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坐以之”“卧以之”状语后置句)
1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在赵国求什么而不能得到呢!(“何求”宾语前置句)
20.(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译文:朱晖做官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见忌于上”被动句)
专题五
诗歌表达技巧类举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等。
描写手法 1.直接描写:①方位角度;②感官角度;③白描;④细节描写;⑤动静结合;⑥虚实结合;⑦点面结合。
2.侧面描写:①渲染与烘托;②衬托。
其他常见
表现手法 对比、用典、比兴、叠词、象征、抑扬、联想与想象(对面落笔)等。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等。
结构手法 1.首尾照应;2.开门见山;3.层层深入(铺陈);4.重章叠句;5.先景后情;
6.卒章显志等。
专题六
名句名篇中易写错的字(高中部分)
在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字。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3.故不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5.鹏之
6.
7.朝菌不知晦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9.吾师道也,夫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11.彼与彼年相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3.余
14.廊腰缦回,檐牙高
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
16.鼎铛玉石,金块珠
17.秦爱纷
18.纵一苇之所如,
19.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20.舞幽
2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22.匪我
23.尔卜尔
24.自我
25.兄弟不知,
26.及尔
27.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
2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2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
30.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
3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
3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
33.剑阁峥嵘而崔
34.万里悲秋
35.千呼万唤
36.别有
37.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
38.凄凄不
39.
40.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41.雕栏玉
4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答案】
1.砺知
名句名篇中易写错的字(初中部分)
在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6.宫中府中,
7.臣本布衣,
8.土地平旷,屋舍
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11.斯是陋室,惟吾德
12.佁然不动,俶
13.而或长烟一空,
14.若夫日出而林
15.野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17.关关雎鸠,在河之
18.水何澹澹,山岛竦
19.城
20.征
2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
22.荡胸生曾云,决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
24.俄
25.纷纷暮雪下
2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
27.妇姑荷
28.黑云压城城欲
29.折
3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3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
32.
3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34.峰
【答案】
1.说愠
专题七
常见易混实词
1.爱好/嗜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做名词外还可以做动词。“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2.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3.黯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岸然”指严肃或高傲的样子。
4.把戏/伎俩
前者除“杂技”的意思外,多用来指花招儿、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色彩浓厚)。
5.轻率/草率
二者都有“随便”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例句:他轻率地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他草率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回家了。
6.流传/留传
“流传”多指事迹、作品、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
例句: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
7.颁布/公布
“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公布”指(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
8.截止/截至
“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如“报名日期截至下个月底”。
9.暴发/爆发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也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暴发瘟疫”等。“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也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
10.度过/渡过过度/过渡
“度过”用于时间,如“度过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如“过度疲劳”。“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如“过渡时期”。
11.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急躁,容易发怒。
12.申明/声明
“申明”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声明”做动词时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于正式场合),如“声明立场”;做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联合声明”。
13.祛除/驱除
“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如“祛除风寒”。“驱除”指赶走或除掉,如“驱除蚊蝇”“驱除不良情绪”。
14.贯串/贯穿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如“小说的各篇各章都贯串着一个基本主题”;也指“连贯”,如“这篇文章前后意思贯串不起来”,强调连缀性。“贯穿”指穿过、连通,如“这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也指贯串,意为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如“团结精神必须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穿过其中”。
15.开辟/开拓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创建,常说“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如“开拓新局面”。
16.发愤/发奋
“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如“发愤图强”。“发奋”指振作起来,开始行动,如“发奋努力”。
17.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撰写。“编纂”指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18.审定/审订
“审定”指经过审查之后做出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19.推脱/推托
“推脱”指推卸、开脱,其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推托”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其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20.庇护/袒护
“庇护”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包庇、袒护,如“庇护坏人”。“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如“袒护孩子不是爱孩子”。
21.界限/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处,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
例句:知识是没有界限的。
“界线”一般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句:两省之间的界线是长江。
22.辩驳/辩论/辩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23.扶养/抚养/赡养
“扶养”侧重于养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爱护、教养”的意思,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养。“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24.国事/国是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可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25.功夫/工夫功效/工效
“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
例句:这幅字的功夫很深。
“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
例句: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功效”指功能、效率、效果,如“立见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26.表扬/表彰
“表扬”的对象一般是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一般是伟大功绩或壮烈事迹等。“表扬”方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方式较严肃、庄重,往往要做决定,授予称号、勋章,建纪念碑等。
27.营利/赢利
“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
例句: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
“赢利”可做名词“利润”讲,做动词时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
例句: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发展。
28.形迹/行迹
“形迹”多用来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也用来指痕迹、迹象,如“不留形迹”。“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行迹不定”。
29.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0.赔偿/补偿
前者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
31.误解/曲解
“误解”做动词时指理解得不正确,做名词时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32.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物质变成水。其中后一个意思与“融化”相同。“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融化”指冰、雪等物质变为水,但更多地用于抽象的事物。
33.施行/实行
施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手术”。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
34.义气/意气
“义气”,做名词时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气”“义气凛然”等;做形容词时指有这种气概或感情,如“他多么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35.体察/体恤
“体察”指体验和观察,宾语多是生活情况等。“体恤”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宾语多为人。
例句: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体恤百姓。
36.振荡/震荡
“振荡”,主要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等的意思相联系。“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如“回声震荡”“人心震荡”等。
37.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作客他乡”等。“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38.漫延/曼延/蔓延
“漫延”常形容水满后向四周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蔓延”则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物。
39.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成长或生长。“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40.接受/接收
“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或收取(给予的东西),如“接受意见”“接受礼物”等。“接收”指收受、接纳或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如“接收无线电信号”“中国政府接收了香港的主权”等。前者的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较广泛。
41.违反/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民主法则”等。“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宪法”。
42.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益”相同,跟“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43.充斥/充满/充溢
“充斥”指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如“眼里充满泪水”“充满激情”等。“充溢”指充满、洋溢,如“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44.筹备/准备
“筹备”指筹划、准备,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或筹划,多针对一般行动。此外,“准备”还有打算的意思,如“春节我准备回家”。
45.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着重指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犹豫”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有时也指行动,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迟疑”往往从时间角度来说,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46.草拟/起草
“草拟”指起草、初步设计。“起草”指打草稿,使用范围较“草拟”广。
47.遏止/遏制
“遏止”指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指制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情绪,有时也指某种力量。
48.干涉/干预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
49.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常见易混虚词
1.未必/不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例句: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径直/径自/竟自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例句: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他没跟家人商量,径自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竟自学会了画画。
3.按照/依照
二者都可以做介词。“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4.固然/虽然
“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其呼应。“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何必/何苦
二者都是副词。“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
例句: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
“何苦”,何必自寻苦恼,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例句: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
6.还/又
二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例句: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
“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和“虽然”都表示一种事实。
例句: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尽管”和“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如“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则不能。
例句: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尽管/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例句: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9.未免/不免
未免:副词,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如“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等)以及数量词(如“一点、一些”等)合用。
例句: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免不了。
例句: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
10.何曾/何尝
二者都是副词。“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
例句: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例句: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11.往往/常常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例句: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例句: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2.一概/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概括事物时,可以通用;概括人时,常用“一律”。
例句: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13.以致/以至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例句: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了床。∥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例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例句: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也可以说“以至于”。
例句:他读得很熟,以至于能背诵全文。
14.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
例句: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例句: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15.基于/鉴于
二者均可做介词。基于:根据。
例句: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
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例句:鉴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对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6.暂且/姑且/权且
三者意思均表示暂时。“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例句: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重在强调让步。
例句: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例句: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17.继而/既而
二者都是连词。“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例句: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后不久。
例句: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18.大抵/大概
“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
例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那道题大概很难。
常见易混成语
1.安之若素/随遇而安
均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能安然处之的意思。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2.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弄颠倒了,后者强调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3.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前者偏重于“病”,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都有不能改变的言论之意。前者强调言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刊:古代指削除错字),后者强调言论内容正确、不可改变。
5.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均可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但后者还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6.饱经沧桑/饱经风霜
都指阅历深。前者侧重于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后者则侧重于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7.不堪设想/不可思议
都有不能想象之意。但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不能理解的事情或道理。
8.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都指不整齐。前者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9.如虎添翼/为虎添翼
前者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后者则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10.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做横向比较,表示对某个人或某种人的看法不同于一般;后者做纵向比较,表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11.风言风语/流言蜚语
都表示没有根据的话。前者还指私下里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闻,后者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挑拨的话。
12.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都含有使人吃惊的意思。其区别在于,用“耸人听闻”时,所说的是故意夸大了的事,甚至未必是事实,说者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震惊;用“骇人听闻”时,说明发生的事是事实,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3.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都形容极度挥霍。前者偏重于对钱财的轻视、毫不在乎,后者偏重于一次花费过多。
14.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前者适用范围广,可指一切所留恋的人、事、景等;后者则侧重于对景物的留恋。
15.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前者指守本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后者则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作变通。
16.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前者偏重于显示差异,与一般不同;后者偏重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
17.博闻强识/见多识广
都含有见识广的意思。前者偏重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后者偏重于阅历深,经验多。
18.大公无私/铁面无私
都表示没有私心。前者表示一心为公或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后者指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19.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前者侧重逐步紧逼,要求越来越多;后者强调的是得到这个,还想那个。
20.阿谀逢迎/趋炎附势
都有巴结奉承之意。前者指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后者指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21.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前者强调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受没受到影响则不管;后者强调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22.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都表示事前做好准备。前者强调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后者重在事先做好准备。
23.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胜利的意思。前者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后者则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多含褒义。
24.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都有不听劝告的意思。前者的侧重点在于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后者的侧重点在于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25.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前者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后者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26.厚颜无耻/恬不知耻
都指不知羞耻。前者强调脸皮厚;后者强调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恬:满不在乎,坦然)。
27.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都有技艺高超巧妙之意。前者强调人工胜过天然,后者强调非人工所能做到。
28.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都有谈话时有说有笑的意思。前者表示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多用于形容平时谈话;后者表示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的谈笑。
29.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都含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偏重于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后者偏重于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30.每况愈下/江河日下
都有越来越坏的意思。前者偏重于笼统地表示情况越来越坏,后者偏重于指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31.瑕不掩瑜/瑕瑜互见
都表示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前者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后者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优缺点没有主次之分。
32.销声匿迹/偃旗息鼓
前者多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后者多指停止战斗,也指停止批评、攻击等。
33.斑驳陆离/光怪陆离
适用对象有区别。前者只用来形容色彩繁杂;后者除形容色彩繁杂外,还可以用于形容现象奇异。
34.置若罔闻/置之度外
前者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后者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35.一挥而就/一气呵成
前者指写字、写文章、绘画,很敏捷地完成;后者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还可以用来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容易误用对象或场合的成语
只适用于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的成语:洛阳纸贵、文不加点、鸿篇巨制、力透纸背、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等。
只适用于男女尤其夫妻间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比翼双飞、破镜重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劳燕分飞、天作之合等。
只适用于女性的成语:千娇百媚、国色天香、秀外慧中、仪态万方、楚楚动人、楚楚可怜、豆蔻年华、河东狮吼、风姿绰约、扫眉才子等。
只适用于特定尊卑关系的成语:不耻下问、耳提面命、先斩后奏、如坐春风等。
其他:“精神矍铄”只适用于老年人,“老气横秋”只适用于青年人,“秦晋之好”只指两姓联姻,“妙手回春”只适用于医生,“寸草春晖”只适用于儿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让梨推枣”只适用于兄弟之间,“巧夺天工”只适用于人文景观,“美轮美奂”只适用于形容高大的建筑物或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汗牛充栋”只适用于形容藏书很多,“浩如烟海”只适用于文献、资料,“悬壶济世”只适用于医生,“穿云裂石”只适用于形容声音高亢激越,“稍纵即逝”只适用于机会、时间,“万籁俱寂”只适用于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快,“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羊羔跪乳”比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器宇轩昂”形容人的气势、风度出众,不同一般,“义结金兰”指结拜为兄弟姐妹,“摇旗呐喊”指从旁助长他人声势,等等。
专题八
病句类型 具体表现 知识讲解 典型病例 病因分析 方法归纳
语
序
不
当 多重定
语次序
不当 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为:属(表领属或表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数(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名词或名词短语) 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2014年四川卷) “所有中国”应为“中国所有” 1.把握复杂修饰语中各词语与中心语的远近关系。
2.依据复句的上下句主语是否统一来确定关联词语的位置。
3.注意介词、助词和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否定副词“不”。
4.注意并列成分内在的逻辑顺序续表
多重状
语次序
不当 多重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为:目的或原因(状语)+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范围或频率(状语)+情态(状语)+对象(状语) 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2009年辽宁卷) “奥运会中历届”应为“历届奥运会中”
定语状
语错位 包括两种情况:1.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2.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2016年全国卷丙卷(Ⅲ卷)] 应将“开展的”移至“本市”之后
虚词位
置不当 包括三种情况:1. 副词的位置不当。2. 介词的位置不当。3. 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第一个关联词语应放在第一个主语前边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014年湖北卷) “不仅”应置于“将”之后
修饰语
与中心
词位置
不当 常表现为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 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2014年辽宁卷) “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应改为“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的家长”
先后顺
序不当 1.并列词语或短语顺序不当:对并列词语或短语,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关系,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2.分句顺序不当:一个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时,各分句之间常有主次、轻重、先后等关系,如果颠倒了,就会造成分句间关系混乱 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2015年江苏卷) “接受、理解”应为“理解、接受”
搭
配
不
当 主谓搭
配不当 主语与谓语不能搭配 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2016年全国卷乙卷(Ⅰ卷)] “西红门创业大街”与“启动”搭配不当 1.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主干,看搭配。
2.并列短语做主干成分时,要注意并列短语的每一个单项是否都能和其他主干成分搭配
主宾搭
配不当 主语与宾语不能搭配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2011年天津卷) 主宾搭配不当,应将“市场”改为“因素”。搭配不当,“针对”应改为“在”。不合逻辑,“石油”与“基础能源”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
动宾搭
配不当 1.当谓语动词与宾语中心语之间加了很长的修饰限定成分时,谓语动词与宾语中心语间隔很远,这时要考虑宾语中心语与谓语动词是否搭配。2.当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宾语时,要考虑谓语是否与每一个宾语都搭配 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2015年福建卷) “善待”与“尊严”搭配不当修饰语
与中心
词搭配
不当 1.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2.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2016年山东卷) 不能用“广泛而热烈”修饰“思考”
关联词
语搭配
不当 注意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2014年湖南卷) “即便”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
成
分
残
缺
或
赘
余 缺主语 1.滥用省略或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2.句首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2016年全国卷丙卷(Ⅲ卷)] 应删去“随着” 1.句子中出现介词,可能会导致主语残缺。
2.注意区分句中出现的谓语动词是句子的谓语动词还是句中短语的谓语动词,看句子是否缺少谓语。
3.当谓语动词后面的内容较长时,留意宾语中心词是否残缺。
4.注意句中是否有词性不同但语意全部或部分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如有,可能会造成成分赘余
缺谓语 句子较长,写到后面忘记前面的结构而致使句子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有时主语后面缺失动词,而误将状语当作谓语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在“成为小说的”前面应加上“使之”
缺宾语 宾语的修饰成分太长,让人误将此修饰成分当成宾语中心语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2016年全国卷甲卷(Ⅱ卷)] “销售”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规定”
缺介词 句子太长,导致介词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2011年湖南卷) 应在“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前加“对于”或“对”
语意
重复 1.一些文言词汇含义丰富,作者因担心语意不明而又用现代汉语加以表达,造成重复。2.表约数、概数的词语并列,造成重复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2015年浙江卷) “妇孺”包括妇女和儿童,应删去“及孩童”
结
构
混
乱 偷换
主语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使前一半意思游离 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2016年全国卷乙卷(Ⅰ卷)] 可在“是通过图片……”前加“新媒体” 留意常常出现句式杂糅的几种情况,如“原因是……造成的”
句式
杂糅 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式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 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2016年全国卷乙卷(Ⅰ卷)] “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一句句式杂糅,应删去“下”
表意不明 指代
不明 常见的是代词指代不明。代词主要指:1.指示代词,如“这”“那”“此”等。2.人称代词,如“他”“自己”等 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2010年大纲卷Ⅱ) “这表明”中的“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 句中涉及数量词、代词时,表意不明的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尤其须要注意约数是否明确
有歧义 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而让人不好把握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2014年山东卷) 是“生活中的他是个……的人”,还是“银幕上的他是个……的人”,有歧义
不合逻辑 并列
不当 并列的概念应按同一标准划分。若标准混乱,概念就会出现交叉、包含的现象 “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2015年天津卷) “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并列不当 当从结构、语意等方面找不到句子的毛病时,一定要再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推敲一下句子,看看是否有不合事理的地方
主客
不当 句子表述的对象有主客之分、主动被动之分。出现“为……所”“使”“对”“对于”等词的语句,会涉及主客的关系。若表达不好,就会出现主客颠倒的现象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们面对……思索”可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种属
不当 具有包含(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词语并列 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2009年湖北卷) “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中,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将“工艺品”改为“商品”
自相
矛盾 句子前后应保持语意逻辑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2016年山东卷) 前边的“运营成本上是……至2倍”表明其运营成本高,不具备优势,与后边的“优势明显”自相矛盾
强加
关系 分句间本没有某种关系,而强行总结出某种关系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2015年湖北卷) 非因果关系
一面两面
失衡 常见的是:前半句用“能否”“是否”“好坏”等词语来表达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而后半句只包含一个方面的意思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2016年全国卷甲卷(Ⅱ卷)] “抗灾能力的强弱”是两面性的,而“经济实力的雄厚”“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是一面性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